“介”文言文意思
“介”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介(简繁同形)
拼音:jiè
“介”字的古汉语解释
jiè
1.名词 界线;边界。《诗经·周颂·思文》:“无此疆尔介。”
2.名词 边;畔。屈原《哀郢》:“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3.动词 间隔;隔开。《汉书·翼奉传》:“前向崧高,后介大河。”
4.动词 居……之间。《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敝邑褊小,介于大国。”
5.动词 介绍;引见。《后汉书·符融传》:“融一见嗟服,因以介于李膺。”
6.名词 介绍人;居中引见的人。《荀子·大略》:“诸侯相见,卿为介。”
7.名词 甲;铠甲。贾谊《陈政事疏》:“将士被介胄而睡。”
8.动词 披上铠甲。《周亚父军细柳》:“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垂老别》:“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9.量词 个。多与“一”构成“一介”表示“小小的一个”。《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10.形容词 通“芥”,比喻微小。《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介”国语辞典解释
jiè
动词1.居於兩者之間。例: 「這座山介於兩縣之間。」
2.居間牽引傳達。例: 「介紹」 、「仲介」 。《文選.李康.運命論》:「其所以相親也,不介而自親。」
3.相助、佐助。《詩經.豳風.七月》:「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宋史.卷一三二.樂志七》:「嚴配皇靈,億神來介。」
4.繫留、懸掛。例: 「介意」 。《漢書.卷八一.匡衡傳》:「情欲之感無介乎容儀。」 唐.顏師古.注:「介,繫也。言不以情欲繫心,而著於容儀者。」
5.仗恃、憑藉。《左傳.文公六年》:「介人之寵,非勇也。」
形容词
1.堅毅。例: 「耿介」 。《聊齋志異.卷一.王成》:「王雖故貧,然性介,遽出授之。」
2.如此、這樣。例: 「煞有介事」 。
名词
1.界限、本分。同「界」 。例: 「人各有介」 。
2.比喻微小的東西。通「芥」 。例: 「一介不取」 。《孟子.萬章上》:「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3.參見「介冑」 條。
4.量詞。計算人或銅錢的單位。相當於「個」 。例: 「一介書生」 、「一介平民」 。《儒林外史》第一回:「上覆縣主老爺,說王冕乃一介農夫,不敢求見。」
5.身上有甲殼的水產動物。《淮南子.墬形》:「介鱗者,夏食而冬蟄。」 漢.高誘.注:「介,甲。龜鱉之屬也。」
6.姓。如春秋時晉國有介之推。
“介”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古拜切集韻韻會正韻居拜切,𠀤音戒。際也。易·繫辭憂悔吝者存乎介。
傳介謂辨別之端。
左傳·襄九年介居二大國之閒。
又助也。
詩·豳風爲此春酒,以介眉壽。
又大也。
詩·小雅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又爾雅·釋詁介,善也。
又因也。
左傳·僖七年求介于大國。
又文六年介人之寵,非勇也。
史記·魯仲連傳平原君曰:勝請爲紹介。
孔叢子·難訓子上曰:士無介不見。
又揚子·方言介,特也。物無耦曰特,獸無耦曰介。
又小也。
揚子·法言升東嶽而知衆山之峛崺也,况介丘乎。
又閒厠也。古者主有𢷤,客有介。
禮·聘義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
又隔也。
左傳·昭二十年晏子曰:偪介之關,暴征其私。
註介,隔也。迫近國都之關。
又貴介。
左傳·襄二十六年王子圍,寡君之貴介弟也。
又保介,農官之副。
詩·周頌嗟嗟保介。
又凡堅確不拔亦曰介。
易·豫卦介于石。
孟子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又介介,猶耿耿也。
後漢·馬援傳介介獨惡是耳。
又側畔也。
楚辭·九章悲江介之遺風。
又一夫曰一介。
左傳·襄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
又兵甲也。
禮·曲禮介冑則有不可犯之色。
又水鱗甲亦曰鱗介。
禮·月令孟冬之月,其蟲介。
又前漢五行志春秋成公十六年雨木冰。或曰今之長老名木冰爲木介,介者甲兵象也。
又國名。
春秋·僖二十九年介葛盧來朝。
註介,東夷國。葛盧,名。
又姓。晉介之推。
又與芥同。
前漢·元后傳遇共王甚厚,不以往事爲纖介。
又叶居吏切,音記。
馬融·長笛賦激朗淸厲,隨光之介也。牢剌拂戾,諸賁之氣也。
說文作爪,从人介于八之中。
正譌爪,分畫也,限也。从人从八,分辨之義。別作个。詳丨部个字註。考證:〔左傳·昭二年晏子曰,偪介之關,暴征其私。〕 謹照原文二年改二十年。 〔左傳·襄二十六年王子圉,寡君之貴介弟也。〕 謹照原文王子圉改王子圍。 〔左傳·襄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辱在寡君。〕 謹照原文辱在寡君改告于寡君。〔前漢·五行志木冰爲木介。
又天文志木少陽。人將有害,隂氣脅木先寒,得雨而冰,曰樹介。〕 謹按天文志無樹介之文,今照五行志原文改爲:前漢五行志春秋成公十六年雨木冰。或曰今之長老名木冰爲木介,介者甲兵象也。 〔左傳·僖二十九年介葛盧來朝。註介,東夷國。葛盧,名。〕 謹按原文註在經下不當引傳。左傳二字謹改作春秋。
“介”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人」從兩點或四點(以◎表示),兩點分別在「人」的左右兩邊,有「在兩者之間」的意思(楊樹達、沈培)。本義是介乎、介於。詳解: 甲骨文從「人」從兩點或四點(以◎表示),兩點分別在「人」的左右兩邊,有「在兩者之間」的意思(楊樹達、沈培)。本義是介乎、介於。《左傳.襄公九年》:「天禍鄭國,使介居二大國之閒。」《左傳.襄公三十年》:「介於大國,能無亡乎?」楊樹達指出從「介」的字多有「居間」之意,田境介在田間謂之「界」。裙子中開衩處叫做「衸」。物與物相界接往往相磨切,故齒相磨切乃謂「齘」,刮物乃謂「扴」。人與人相接往往相嫉忌,故妒乃謂「妎」。
《說文》:「介,畫也。从八从人,人各有介。」段玉裁注:「介、畍古今字。分介則必有閒,故介又訓閒。」
一說象人身穿鎧甲之形(羅振玉、王國維、馬敍倫),數點象甲衣,《廣雅.釋器》:「介,鎧也。」
甲骨文表示副、次,相當於「庶」(饒宗頤、裘錫圭、吳世昌),《合集》2339:「多介父」,《合集》816正:「多介子」表示是殷王室旁系的諸父、諸子。
戰國竹簡表示「個」,「一介」即一個,《上博竹書七.吳命》簡4:「孤吏(使)一介吏(使)親於桃逆(迎)勞亓(其)大夫。」「桃」是魯國地名,意謂獨自一人受命出使,親自於桃地迎接慰勞大夫。
戰國竹簡又以[矢介]表示「介」,表示耿介,即正直不阿,廉潔自持,《上博竹書三.周易》簡14:「[矢介](介)于石,不冬(終)日,貞吉」,《周易.豫.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意謂其操守耿介如石,一日之內能去惡修善,故貞正而得吉(季旭昇)。
漢帛書讀作「界」,表示邊界相連,《馬王堆.戰國縱橫家書》第176行:「地不兵〈與〉秦攘(壤)介(界)」,意謂土地不與秦國接壤、接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