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文言文意思
“接”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接(简繁同形)
拼音:jiē
“接”字的古汉语解释
jiē
1.动词 接触;交接。《寡人之于国也》:“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动词 连接;毗连。《赤壁之战》:“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
3.动词 接待;交际。《屈原列传》:“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4.动词 迎接。《宣和遗事·前集》:“笙箫细乐,却安排接驾。”
5.动词 接应;援接。《游黄山记》:“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
6.动词 达到。《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7.动词 承接。《史记·平准书》:“汉兴,接秦之弊。”
8.动词 捆绑;束缚。《童区寄传》:“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
9.动词 对飞驰的东西迎面射击;射中。《白马篇》:“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10.动词 标明。《墨池记》:“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接之。”
“接”国语辞典解释
jiē
动词1.交合、相觸。例: 「交頭接耳」 、「短兵相接」 、「四目相接」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2.交際、招待。例: 「迎接」 、「接待」 。《孟子.萬章下》:「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禮。」 《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傳》:「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3.收、受。例: 「接納」 、「接電話」 、「接到來信」 。
4.承受、托住。例: 「接招」 、「接住他投來的球。」 《三國演義》第一七回:「遂自下馬接土填坑。」
5.連續、連接。例: 「接續」 、「接骨」 、「接枝」 、「接電線」 、「上氣不接下氣」 。
6.替換使延續。例: 「接替」 、「接班」 、「接棒」 、「接力賽」 。
名词
姓。如漢代有接昕。
“接”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子葉切集韻韻會正韻卽涉切,𠀤音楫。說文交也。
廣韻合也,會也。
易·蒙卦子克家,剛柔接也。
疏陽居卦內,接待羣隂。
又晉卦晝日三接。
禮·表記君子之接如水。
疏如兩水相交,尋合而已。
又持也,受也,承也。
禮·曲禮接下承弣。
註接客手下也。
史記·平準書漢興,接秦之弊。
又增韻接續也,連也。
禮·曲禮堂上接武。
註武,迹也。迹相接,謂每移足半躡之。
前漢·西域傳烏秅國民接手飮。
註自高山下谿㵎中飮水,故接連其手。
又近也。
儀禮·聘禮賓立接西塾。
又捷也。
禮·曾子問接祭而已矣。
疏接,捷速也。速而祭之。
又反接,謂反縛兩手也。
前漢·𨻰平傳樊噲受詔卽反接。
又姓。
史記·孟子荀卿傳接子,齊人,學黃老道德之術。
集韻或作擑。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疾葉切,音捷。
禮·內則國君世子生,接以太牢。
註接讀爲捷,勝也。謂食其母,使補虛强氣也。
又荀子·大略篇先事慮事謂之接。
註接讀爲捷,速也。
又測洽切,音鍤。與扱同。
周禮·地官·廩人大祭祀,則共其接盛。
註接讀爲扱。扱以授春人舂之。
疏頒扱與春人。
又集韻色甲切,音霎。與翣同。
周禮·天官·縫人衣翣柳之材註故書翣作接。
又檄頰切,音協。與挾同。亦持也。
“接”形意通解
略說: 從「手」,「妾」聲,本義為會合、交接。詳解: 從「手」,「妾」聲,本義為會合、交接。《說文》:「交也。从手,妾聲。」《國語‧吳語》:「兩君偃兵接好,日中為期。」韋昭注:「接,合也。」
「接」可表示接見、接待。《易‧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孔穎達疏:「晝日三接者,言非惟蒙賜蕃多,又被親寵頻數,一晝之間,三度接見也。」
「接」還表示靠近、接觸。《儀禮‧聘禮》:「公揖入,立于中庭,賓立接西塾。」鄭玄注:「接,猶近也。」
「接」亦表示連續、繼續。《儀禮‧聘禮》:「君揖使者,進之。上介立于其左,接聞命。」鄭玄注:「接,猶續也。」
「接」可指承托。《莊子‧秋水》:「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王先謙集解引宣穎曰:「水承兩腋而浮兩頤。」
「接」也指迎接。《漢書‧韋賢傳》:「故動作接神,必因古聖之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