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文言文意思
“界”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界(简繁同形)
拼音:jiè
“界”字的古汉语解释
jiè
1.名词 边界;疆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名词 界限;界线。《后汉书·马融传》:“奢俭之中,以礼为界。”
3.名词 地域;境域。干宝《搜神记》:“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
4.名词 指一定的范围。刘沧《宿题天霁寺》:“蓬莱仙界海门通。”
【界画】以宫殿楼台等为主要题材的传统画。因作画时用界尺作线,故称界画。
【界纸】画有方格的纸。
“界”国语辞典解释
jiè
名词1.不同事物的分界。例: 「地界」 、「邊界」 、「疆界」 、「國界」 、「以河為界」 。《後漢書.卷六〇上.馬融傳》:「奢儉之中,以禮為界。」
2.按職業、工作、性別或其他事物所劃分的特定範圍。例: 「眼界」 、「政界」 、「教育界」 、「婦女界」 。
3.生物學分類系統中最大的等級。例: 「動物界」 、「植物界」 。
动词
1.區隔、劃分。《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赤城霞起以建標,瀑布飛流以界道。」
2.離間。《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下》:「(范雎)界涇陽抵穰侯而代之,當也。」 顏師古注引蘇林曰:「界,間其兄弟使疏。」
3.接鄰、毗連。例: 「花蓮縣北界宜蘭縣。」 《文選.班固.西都賦》:「右界褒斜、隴首之險,帶以洪河涇渭之川。」
“界”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古拜切集韻韻會正韻居拜切,𠀤音戒。說文境也。
爾雅·釋詁界,垂也。
孟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又增韻分畫也,限也。
後漢·馬融傳奢儉之中,以禮爲界。
註界,猶限也。
又增韻離閒也。
揚雄·解嘲范睢界涇陽。
註界者,界其兄弟使疏也。
又地名。
後漢·獻帝紀袁紹及公孫瓚戰於界橋。
註今貝州宗城縣東有古界城,近枯漳水,則界橋在此也。
又與也。
後漢·桓譚傳非身力所得,皆以臧界告者。
註界,與也。音必二反。
又韻補叶居吏切,音記。
陶潛·感士不遇賦悼賈傅之秀朗,紆遠轡於促界。悲董相之淵致,屢乗危而幸濟。
集韻本作畍。或作堺𨺬。考證:〔孟子固國不以封疆之界。〕 謹照原文固國改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