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文言文意思
“畏”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畏”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wèi

“畏”字的古汉语解释

wèi

1.动词 害怕;恐惧。《岳阳楼记》:“忧谗讥,满目萧然。”

2.动词 敬服。《李愬雪夜入蔡州》:“人人自以为必死,然愬,莫不敢违。”

3.动词 吓唬;使害怕。《汉书·广安惠王传》:“前杀昭平,反来我。”

4.动词 因害怕而自杀。《礼记·檀弓》:“死而不吊者三:、厌、溺。”

【畏日】烈日。

【畏友】品格正直端重,让人敬畏的朋友。

“畏”国语辞典解释

wèi

动词
1.恐懼、害怕。例: 「人言可畏」《易經.震卦.象曰》「雖凶無咎,畏鄰戒也。」 《老子》第七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2.敬服。《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漢書.卷三四.黥布傳》「布善用兵,民素畏之。」

形容词
可怕的。《莊子.達生》「夫畏塗者,十殺一人,則父子兄弟相戒也。」

“畏”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於胃切集韻紆胃切,𠀤音尉。惡也。
廣韻懼。
增韻忌也。
 又心服也。怯也。
易·震卦雖凶无咎,鄰戒也。
書·呂𠛬惟罰。
當長懼,惟爲天所罰。
 又集韻於非切,音威。
書·臯陶謨天明,自我民明威。
天明可,亦用民成其威。
釋文如字。徐音威。○按古文尚書同,天威棐忱,今文作禮·表記引書:德威惟威。註:讀作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夫角之中,恆當弓之也者必橈。杜子春云當作威。威謂弓淵,角之中央與淵相當。鄭謂讀如秦師入隈之隈。
釋文,烏回反。
 又集韻鄔賄切,音猥。同嵔。嵔壘,山名。或省。考證:〔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夫角之中,恆當弓之也者必橈。作威。〕 謹照原文註作威改:杜子春云當作威。

“畏”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從「」,「」是聲符,「」在此象杖形,是「」所從。字象鬼執持杖,可畏之象也(李孝定)。本義是畏懼。

詳解: 甲金文從「」從「」,「」是聲符,「」在此象杖形,是「」所從。字象鬼執持杖,可畏之象也(李孝定)。本義是畏懼。

  金文或加從「」,或加從「」,戰國文字「」訛變為「」形。

  甲骨文表示畏懼,「貞:畏其有𡆥(憂)」(乙6)。金文表示畏懼,駒父盨蓋:「不敢不茍(敬)畏王命」,《詩.大雅.烝民》:「不侮矜寡,不畏彊禦。」又用為「」,「」、「」韻同聲近,大盂鼎:「畏天畏(威)」,《詩.周頌.我將》:「畏天之威」。毛公鼎:「敃天疾畏」即《詩.小雅.雨無正》之「旻天疾威」。金文「畏忌」,表示畏懼顧忌,陳[貝方]簋:「畢龏(恭)愧(畏)忌」。

  《說文》:「畏,惡也。从甶,虎省。鬼頭而虎爪,可畏也。𤰲,古文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