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文言文意思
“卫”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衛简化方式:符号化
拼音:wèi
“卫”字的古汉语解释
wèi
1.名词 卫士;卫兵。《鸿门宴》:“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2.动词 保卫;警卫;防卫。《殽之战》:“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3.名词 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的一带。《过秦论》:“陈涉之位,非尊于……卫、中山之君也。”
4.名词 明代军队编制,一卫约五千余人。
【卫道】⒈指维护儒家的正统理论。⒉维护某种占统治地拉的思想体系。
【卫生】养生。
“卫”国语辞典解释
wèi
动词保護、防守。例: 「防衛」 、「自衛」 。《國語.齊語》:「築五鹿、中牟、蓋興、牡丘,以衛諸夏之地。」 《文選.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江河雖廣,其長難衛也。」
名词
1.國名。為周朝時武王封予少弟康叔,故址約在今河北省南部和河南省北部一帶,後滅於秦。
2.擔任防護工作的人。例: 「侍衛」 、「警衛」 。《左傳.文公七年》:「文公之入也無衛。」 《聊齋志異.卷六.向杲》:「聞汾州有焦桐者,勇而善射,以多金聘為衛。」
3.古代邊境駐兵防敵的地方。例: 「金山衛」 、「屯衛」 。《周禮.春官.巾車》:「革路,龍勒,條纓五就,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衛。」
4.驢的別稱。《聊齋志異.卷三.胡氏》:「次日,有客來謁,縶黑衛於門。」
5.姓。如漢代有衛青。
“卫”康熙字典解释
正字通俗衞字。“卫”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衛」字從「行」從二「止」從「囗」,「止」是趾的初文,從二「止」象拱衛城邑之意,本義是守衛(徐中舒)。詳解: 甲骨文「衛」字從「行」從二「止」從「囗」,「止」是趾的初文,從二「止」象拱衛城邑之意,本義是守衛(徐中舒)。或不從「囗」而從「方」,「囗」象城邑形,「囗」又表示方形,故可與「方」通用。一說從「方」的字形是防衛的「防」字(郭沫若、裘錫圭)。
二止繞囗之形即「韋」字,「韋」是「衛」的聲符。金文「方」形或改為「帀」。參見「韋」。
甲骨文表示防衛,又用為祭名、地名、人名等。金文表示保衛,班簋:「衛父身,三年靜東或(國)。」又用作人名、地名。賢簋:「公弔(叔)初見于衛」,裘衛盉:「矩白(伯)庶人取堇(瑾)章(璋)于裘衛。」
「衛」的異體作「衞」,《正字通》:「衛,俗衞字。」《說文》:「衞,宿衞也。从韋帀,从行。行,列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