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文言文意思
“苇”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葦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wěi
“苇”字的古汉语解释
wěi
名词 芦苇。《孔雀东南飞》:“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又】借指小舟。《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苇”国语辞典解释
wěi
名词1.參見「蘆葦」 條。
2.一種船身窄長如葦草的小舟。宋.蘇軾〈赤壁賦〉:「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苇”康熙字典解释
玉篇禹鬼切集韻羽鬼切,𠀤音偉。說文大葭也。
詩·衞風一葦杭之。
風俗通除夕飾桃人,垂葦交,畫虎于門。
後漢·袁閎傳爲沛相,乗葦車。
又山名。
水經注江水浦東有葦山。
又類篇于非切,音闈。
爾雅·釋草葦𧃝,芀。謝嶠讀作平聲。
又篇海于貴切,音胃。
莊子·列禦𡨥緯蕭而食。亦作葦。考證:〔詩·衞風一葦航之。〕 謹照原文航改杭。
“苇”形意通解
略說: 從「艸」,「韋」聲。「葦」是草本植物名,即蘆葦。詳解: 從「艸」,「韋」聲。「葦」是草本植物名,即蘆葦。《說文》:「葦,大葭也。从艸,韋聲。」《詩.豳風.七月》:「七月流火,八月萑葦。」孔穎達疏:「初生為葭,長大為蘆,成則名為葦。」《上博竹書四.逸詩.多薪》簡1:「多=薪=(多薪多薪),莫奴(如)雚葦。」
「葦」又指蘆葦編成的小筏。《詩.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孔穎達疏:「言一葦者,謂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筏然,非一根葦也。」引申表示小舟,如北宋蘇軾〈前赤壁賦〉:「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