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文言文意思
“尾”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尾”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wěi/

“尾”字的古汉语解释

wěi

1.名词 尾巴。《狼》:“身已半入,只露尻。”

2.名词 末尾;末端。《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隐士之北。”

3.动词 跟在后面;跟随。《后汉书·岑彭传》:“嚣出兵击诸营。”

“尾”国语辞典解释

wěi

名词
1.鳥獸蟲魚等脊椎末梢突出的部分。例: 「尾巴」「魚尾」《三國志.卷一八.魏書.許褚傳》「褚乃出陳前,一手逆曳牛尾,行百餘步。」

2.量詞。計算魚的數量的單位。例: 「一尾魚」 。唐.柳宗元〈游黃溪記〉:「有魚數百尾,方來會石下。」

3.最後、末端。例: 「結尾」「年尾」「月尾」「首尾」「有頭有尾」

形容词
1.末端的、後面的。例: 「尾聲」「尾舵」

2.殘餘的、主要部分以外的。例: 「尾數」「尾款」

动词
1.追隨、跟著。《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差人見那人出神,叫宦成坐著,自己悄悄尾了那人去。」

2.鳥獸交配。《列子.黃帝》「雄雌在前,孳尾成群。」

(一)之又音。

“尾”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正韻無匪切韻會武匪切,𠀤音委。
說文微也。从倒毛在尸後。
玉篇鳥獸魚蟲皆有之。
 又末後稍也。
易•未濟狐濡其
書•君牙若蹈虎
 又詩•邶風瑣兮兮,流離之子。
瑣,細。,末也。
 又戰國策王若能爲此
終也。
 又東方星名,十八度爲大辰。
 又次名。
禮•月令日月會於鶉,斗建申之辰也。
 又底也。
爾雅•釋水瀵大出下。
猶底也。言其源深出於底下者名瀵。瀵猶灑散也。
 又書•堯典仲春鳥獸孶
乳化曰孳,交接曰,因物之生育,驗其氣之和也。
 又陪,山名,在江夏安陸縣。一名橫。一曰負
 又姓。
左傳殷民六族有勺氏。
 又漢劉虞吏敦。考證:〔爾雅·釋水瀵大出。〕 謹照原文下增下字。

“尾”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從倒「」,象人的臀部後有一尾形。「」非人有尾,而是古服飾有尾。

詳解: 甲金文從「」從倒「」,象人的臀部後有一尾形。「」非人有尾,而是古服飾有尾。《說文》:「尾,微也。从到毛在尸後。古人或飾系尾,西南夷亦然。凡尾之屬皆从尾。」按《後漢書.西南夷列傳》:「槃瓠之後,好五色衣服,製裁皆有尾形」,說明西南夷衣服好以尾作裝飾。雲南晉寧石寨山所見的青銅器,亦可證滇人有衣服帶尾的習慣(汪寧生)。甲骨文「」字亦綴尾形,可參見「」。

  甲骨文「」字辭義不明,疑用作方國名(徐中舒,參《合集》136正)。金文「」字用作人名。

  「」於戰國楚竹書中用作本義,《上博三.周易》簡30:「初六,遯丌(其)尾,𥖣(厲)。」意思是初六爻是遯卦之末尾,將有危險(季旭昇)。

  「」與「」古字通。《論語》中的微生高,《漢書.古今人表》《戰國策.燕策》並作尾生高。《尚書.堯典》中「孳尾」一詞,《史記》作「字微」,足見兩字之音義相同。

  「」的詞義逐步擴大,從人背後的裝飾引申為動物的尾巴,進一步引伸成末端的意思,如年尾、尾聲。另外,有些古文字本來從「」,後來因省變的關係,都變成了從「」的字,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