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屐”文言文意思
“屐”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屐(简繁同形)
拼音:jī
“屐”字的古汉语解释
jī
1.名词 一种鞋,通常为木底,底有槽齿,以便行走和防滑。《梦游天姥吟留别》:“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屐”国语辞典解释
jī
名词1.木頭鞋。例: 「木屐」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駕長簷車,跟高齒屐。」
2.鞋的通稱。例: 「草屐」 、「錦屐」 。宋.陸游〈長歌行〉:「消磨日月幾緉屐,陶鑄唐虞一杯酒。」
“屐”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奇逆切韻會正韻竭戟切,𠀤音劇。說文屩也。从履省,支聲。
增韻木屐也。
晉書·宣帝紀懿使軍士三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然後馬步俱進。或作跂。
莊子·天地篇跂屩爲服。
“屐”形意通解
略說: 從「履」省,「支」聲,本義為木製的鞋。詳解: 從「履」省,「支」聲,本義為木製的鞋。《說文》:「屩也。从履省,支聲。」 《晉書‧五行志上》:「初作屐者,婦人頭圓,男子頭方,圓者順之義,所以別男女也。至太康初,婦人屐乃頭方,與男無別。」
「屐」也指穿木鞋。《漢書‧爰盎傳》:「(爰盎)屐步行七十里。」顏師古注引如淳曰:「著屐步行而逃亡。」
「屐」亦泛指鞋。《釋名‧釋衣服》:「帛屐,以帛作之,如屩也。」宋陸游〈長歌行〉:「消磨日月幾緉屐,陶鑄唐虞一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