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文言文意思
“违”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違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wéi
“违”字的古汉语解释
wéi
1.动词 避开;离开。《左传·成公三年》:“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2.动词 违反;违背。《殽之战》:“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3.形容词 邪恶。《左传·桓公二年》:“君人者,将昭德塞违。”
【违误】违背命令而耽误了公事。
“违”国语辞典解释
wéi
动词1.離開、離別。例: 「久違」 、「睽違」 。唐.喬知之〈擬古贈陳子昂〉詩: 「節物感離居,同衾違故鄉。」
2.距離、相距。《左傳.哀公二十七年》:「乃救鄭,及留舒,違穀七里,穀人不知。」 《禮記.中庸》:「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3.反、背。例: 「違約」 、「違命」 、「違法」 。《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 《文選.嵇康.幽憤詩》:「事與願違,遘茲淹留。」
4.避開。《易經.乾卦》:「文言曰:『樂則行之,憂則違之。』」 《遼史.卷三二.營衛志中》:「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歲以為常。」
名词
過失、邪行。《左傳.桓公二年》:「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 《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十七遣汝嫁,謂言無誓違。」
“违”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羽非切集韻韻會于非切,𠀤音幃。說文離也。
廣韻背也。
書·堯典靜言庸違。
註行事則違背之也。
又正韻避也,去之也。
易·乾卦憂則違之。
註知難而避也。
禮·表記事君三違,而不出境。
註違猶去也。
論語違之之一邦。
又韻會奔放曰違。
左傳·宣十年凡諸侯之大夫違。
疏窘迫而奔,及以禮見放,通謂之違。
又邪惡也,過失也。
左傳·桓二年昭德塞違。
註塞違,謂閉塞邪違也。
後漢·百官志有違失,則劾奏。
又蓄怨也。
書·無逸否則厥心違怨。
註違怨者,怨之蓄于中也。
又韻會依違,不決也。一作猗違。
前漢·律歷志依違以惟,未能修明。
又孔光傳猗違者連歲。
註猶依違也。依且違,言兩可也。
“违”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辵」從「韋」,「韋」是聲符,從「辵」的字有行走之意,本義是離開。詳解: 金文從「辵」從「韋」,「韋」是聲符,從「辵」的字有行走之意,本義是離開。
《說文》:「違,離也。从辵韋聲。」楊樹達認為「韋」是「違」的初文,足趾象離開城邑他去之形,故為違離之意。引申表示背離、違背。
金文表示違背,班簋:「隹(唯)敬德,亡(無)卣(攸)違。」又表示遠,臣卿簋:「公違省自東,才(在)新邑。」表示公遠道巡視,自東而來,至於新邑。《爾雅.釋詁》:「違,遠也。」
楚簡表示違反,《上博楚竹書五.三德》:「衣服過折(制),失於美,是胃(謂)違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