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迕”文言文意思
“迕”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迕”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迕”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违反;抵触。《论贵粟疏》:“上下相反,好恶乖。”

2.动词 相遇。《后汉书·陈蕃传》:“王甫时出,与番相,适闻其言。”

3.动词 交错。宋玉《风赋》:“耾耾雷声,回穴错。”

“迕”国语辞典解释

动词
1.違背、違逆。《漢書.卷五三.景十三王傳.廣川惠王劉越傳》「宮人畏之,莫敢復迕。」

2.遇、逢。《後漢書.卷六六.陳蕃傳》「王甫時出,與蕃相迕。」

3.觸犯、冒犯。《資治通鑑.卷六三.漢紀五十五.獻帝建安五年》「公貌寬而內忌,不亮吾忠,而吾數以至言迕之。」 《聊齋志異.卷二.巧娘》「笑問:『何迕巧娘?』生言:『不自知罪。』」

4.夾雜、錯雜。《文選.宋玉.風賦》「耾耾雷聲,迴穴錯迕。」 唐.李善.注:「錯迕,雜錯交迕也。」 清.徐珂《清稗類鈔.動物類.毗陵驛馬》「蹏聲、鐸聲、箠聲迕交衢,晝夜不絕。」

(一)之又音。

“迕”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五故切,音誤。
玉篇遇也。
後漢·𨻰蕃傳王甫時出,與蕃相
,猶遇也。
 又說文逆也。
前漢·食貨志好惡𠂯
,違也。
 又王褒·洞簫賦氣旁以飛射。
言氣競旁出,遞相逆也。
 又錯,交雜也。
宋玉·風賦迴穴錯
 又集韻阮古切韻會疑古切,𠀤音五。義同。
 又正字通遻𨕣逜𠀤通。古通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