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孑”文言文意思
“孑”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孑”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jié

“孑”字的古汉语解释

jié

形容词 孤单;孤独。李密《陈情表》:“茕茕立,形影相吊。”

名词 通“戟”,古代一种兵器。《左传·庄公四年》:“授师焉。”

【孑遗】经过变故以后遗留焉下来的人。

“孑”国语辞典解释

jié

形容词
單獨的。《文選.陸機.辯亡論》「蓬籠之戰,孑輪不反。」


副词
孤獨的。例: 「孑然一身」《晉書.卷八八.李密傳》「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动词
遺留、剩餘。《詩經.大雅.雲漢》「周餘黎民,靡有孑遺。」


名词
姓。如明代有孑金。

“孑”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居列切集韻韻會吉列切正韻古屑切,𠀤音結。
說文人無右臂形。
玉篇單也,餘也,後也,短也。
集韻健也。
詩·大雅靡有遺。言周之民無復有遺者。
 又,特出貌。
詩·鄘風干旌。
 又戟也。
周禮·夏官·大司馬司戈盾註戈有旁出者爲句
左傳·莊四年楚武王荆尸,授師焉以伐隨。
揚子·方言凡戟而無刅謂之。俗作𨥂。
 又孒,水中赤蟲。游水際,遇人則沈。俗呼沙蟲。一名蜎蠉。
淮南子·說林訓孒爲蟁。
倒跂蟲也,化爲蟁。蟁卽蚊也。
 又姓。見奇姓通
 又集韻激質切,音吉。義同。考證:〔又,水中赤蟲。游水際,遇人則沈。俗呼沙蟲。一名蜎蠉。淮南子·說林訓爲蟁。〕 謹照原文兩𠀤改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