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孥”文言文意思
“孥”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孥”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孥”字的古汉语解释

1.名词 儿女。《后汉书·仲长统传》:“妻无苦身之劳。”

【又】妻子、儿女的统称。《国语·晋语二》:“以其适西山。”

2.名词 通“奴”。奴婢;奴仆。苏辙《次韵子瞻游孤山》:“翩然独往不携。”

“孥”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1.兒女。例: 「妻孥」《國語.鄭語》「君若以周難之故,寄孥與賄焉,不敢不許。」 宋.秦觀〈贈張潛道〉詩: 「獨攜三尺琴,笑別妻與孥。」

2.妻與子女的統稱。唐.韓愈〈祭十二郎文〉:「請歸取其孥。」

3.古代獲罪入官供役使的人,後泛指奴僕。通「奴」《後漢書.卷四八.楊終傳》「太宗至仁,除去收孥。」 宋.蘇轍〈次韻子瞻遊孤山訪惠懃惠思〉詩: 「肩輿山下更傳呼,翩然獨往不攜孥。」

“孥”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乃都切集韻韻會正韻農都切,𠀤音奴。
玉篇子也。
書·甘誓予則戮汝。
罪𠀤及其子也。
 又通作帑。
詩·小雅樂爾妻帑。
左傳·文七年先蔑奔秦,荀伯盡送其帑及其器用財賄於秦。
 又鳥尾也。
左傳·襄二十八年以害鳥帑。
杜註鳥尾曰帑。
正義帑者,細弱之名,於人則妻子爲帑,於鳥則尾亦曰帑,故俱以帑爲言也。
 又集韻暖五切,音弩。子也。
 又奴故切,音怒。妻子也。
正字通說文分帑爲二。今帑藏之帑音倘,俗讀妻如弩怒二音,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