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文言文意思
“诺”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諾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nuò
“诺”字的古汉语解释
nuò
1.叹词 应答的声音,表示同意。《触龙说赵太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2.动词 应答;应允。《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
“诺”国语辞典解释
nuò
动词答應、允許。例: 「一呼百諾」 。《詩經.魯頌.閟宮》:「莫敢不諾。」 《荀子.王霸》:「刑賞已諾,信乎天下矣。」
名词
1.允諾的話。例: 「一諾千金」 、「輕諾寡信」 。《論語.顏淵》:「子路無宿諾。」 唐.杜甫〈敬贈鄭諫議十韻〉:「將期一諾重,欻使寸心傾。」
2.古代批字或簽字於文書後面,表示許可。《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傳.序》:「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陽宗資主畫諾。」 《南史.卷四三.齊高帝諸子傳下.江夏王鋒傳》:「五歲,高帝使學鳳尾諾,一學即工。」
3.表示同意的應答聲。例: 「連連稱諾」 。《論語.陽貨》:「諾,吾將仕矣。」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
“诺”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奴各切集韻韻會匿各切,𠀤囊入聲。說文譍也。
玉篇答也。
正韻應聲。
詩·魯頌莫敢不諾。
箋應辭也。
禮·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諾。
註唯速而恭,諾緩而慢。
又投壷大師曰諾。
疏承領之辭也。
吳志·顧雍傳顧悌每得父書,拜跪讀之,每句應諾。
又韻會以言許人曰諾。
左傳·襄十八年獻子許諾。
論語子路無宿諾。
史記·季布傳楚諺: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老子·道德經輕諾必寡信。
荀子·王霸篇𠛬賞己諾,信乎天下矣。
註諾許也。己不許也。
又自輺語。
公羊傳·僖元年慶父曰:此奚斯之聲也,諾己。
註諾已,皆自輺語。
又南史·江夏王鋒傳鋒五歲,齊高帝使學鳳尾諾,一學卽工。
潘遠·紀聞談諸侯箋奏皆批曰諾,諾字有尾若風也。
又字彙補諾臯,神名。
酉陽雜俎有諾臯記。
又水名。
前漢·匈奴傳韓昌、張猛與單于及大臣,俱登匈奴諾水東山。
師古註今突厥地,諾眞水也。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諾州,屬靜邊郡,貞觀五年置。
又姓,見姓苑。
“诺”形意通解
「諾」金文寫作「若」,表示應諾,是應答之聲。《說文》:「諾,𧭭也。从言若聲。」段玉裁注:「𧭭者,應之俗字。」參見「若」。參見「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