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懦”文言文意思
“懦”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懦”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nuò

“懦”字的古汉语解释

nuò

1.形容词 怯弱;软弱。《左传·僖公二年》:“宫之奇之为人也,而不能强谏。”

【懦孱】软弱畏怯。

【懦品】怯懦的人。

“懦”国语辞典解释

nuò

形容词
1.軟弱、怯弱。例: 「柔懦」「懦夫」「膽小懦弱」《左傳.僖公二年》「宮之奇之為人也,懦而不能強諫。」

2.柔軟。《韓非子.內儲說上》「水形懦,故人多溺。」 晉.夏侯湛〈玄鳥賦〉:「拾柔草以自藉,採懦毛以為蓐。」

动词
拙、不擅。《漢書.卷五八.兒寬傳》「善屬文,懦於武。」

“懦”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人朱切集韻韻會汝朱切,𠀤音儒。
說文从心需聲。駑弱者也。
荀子·修身篇憚事。
前漢·兒寬傳善屬文,然於武。
 又集韻乳兗切,音耎。
 又集韻正韻𠀤奴亂切。同愞。義𠀤同。
 又集韻奴臥切,音稬。
孟子夫有立志。

“懦”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為畏怯軟弱。

詳解: 從「」,「」聲,本義為畏怯軟弱。《說文》:「駑弱者也。从心,需聲。《左傳‧僖公二年》:「宮之奇之為人也,懦而不能強諫。」杜預注:「懦,弱也。

  「」也表示懦夫。唐杜甫〈舟中苦熱遣懷〉:「聲節哀有餘,夫何激衰懦!」仇兆鰲注:「激衰懦,言懦夫猶當激動。

  「」還表示柔軟。《韓非子‧內儲說上》:「夫火形嚴,故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