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文言文意思
“傩”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傩”字

繁体:简化方式:符号化

拼音:nuó

“傩”字的古汉语解释

nuó

1.名词 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论语·乡党》:“乡人,朝服而立于阼阶。”

2.形容词 行步有节度。《诗经·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

“傩”国语辞典解释

nuó

动词
迎神賽會以樂舞驅逐疫鬼。《論語.鄉黨》「鄉人儺,朝服而立于阼階。」


形容词
柔美的樣子。參見「猗儺」 條。

“傩”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諾何切集韻囊何切正韻奴何切,𠀤音那。驅疫也。
禮·月令季春命國難,九門磔攘,以畢春氣。仲秋天子乃難,以達秋氣。季冬命有司大難,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
難與儺通。
博物志漢舊史,儺立桃人葦索滄耳虎等。
通雅漸耳,滄耳也。
 又儺神凡十二,皆使之追惡凶。詳見後漢·禮儀志
 又猗儺,柔順貌。
詩·檜風隰有萇楚,猗儺其枝。
 又小雅隰桑有阿,其葉有難。
盛貌。
 又集韻乃可切,音娜。
詩·衞風佩玉之儺。
儺,行有度也。
毛詩·古音考猗儺,音阿那。
 又與旎那娜𠀤通。
楚辭·九辯紛旖𩲌乎都房。
宋玉·高唐賦猗旎豐沛。
張衡·南都賦阿那蓊茸。
𨻰思王·洛神賦華容婀娜。音義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