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文言文意思
“怒”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怒(简繁同形)
拼音:nù
“怒”字的古汉语解释
nù
1.动词 发怒。《左忠毅公逸事》:“(左公)怒曰……。”
2.形容词 气势强盛。《柳毅传》:“则皆矫顾怒步,饮龁甚异。”今有“鲜花怒放”、“狂风怒号”等短语。
“怒”国语辞典解释
nù
动词1.氣憤、生氣。例: 「怒嗔」 、「憤怒」 、「惱怒」 。《淮南子.天文》:「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 唐.杜甫〈石壕吏〉詩: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2.譴責。《韓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 《禮記.內則》:「姑教之,若不可教而後怒之。」 漢.鄭玄.注:「怒,譴責也。」
名词
憤怒的情緒。例: 「惱羞成怒」 。《論語.雍也》:「不遷怒,不貳過。」
形容词
1.氣憤的、憤怒的。例: 「怒氣衝天」 、「怒火攻心」 。
2.強健、雄勁。《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傳.賈彪傳》:「賈氏三虎,偉節最怒。」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卷五.寺塔記》:「吳道子白晝地獄變,筆力勁怒。」
3.聲勢浩大、勁急。例: 「怒濤」 、「怒潮洶湧」 。
副词
1.旺盛。例: 「心花怒放」 。《莊子.外物》:「草木怒生。」
2.奮發。《莊子.逍遙遊》:「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唐.韓愈〈燕河南府秀才得生字〉詩: 「怒起簸羽翮,引吭吐鏗轟。」
“怒”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乃故切集韻韻會正韻奴故切,𠀤奴去聲。說文恚也。
增韻憤也。
揚子·方言楚謂怒曰憑。憑,忍盛貌。小怒曰𪗮。言禁𪗮也。𨻰曰苛,言相苛責也。
又𩰚怒,辨訟也。
周禮·地官凡有𩰚怒者,成之。
又馬之肥壯,其氣憤盈曰怒。
後漢·第五倫傳鮮車怒馬。
又奮也。
莊子·逍遙遊怒而飛。言大鵬奮起如怒也。
又外物篇草木怒生。言乗陽氣奮出而不可遏也。
又威怒也。
禮·曲禮急繕其怒。
註堅勁軍之威怒也。
又虎怒則威。
後漢·賈彪傳彪字偉節,兄弟三人,而彪最優。天下稱曰:賈氏三虎,偉節最怒。
又怒,東方氣也。
史記·天官書旬始狀如雄雞,其怒靑黑。
註怒色靑也。
又玉篇廣韻正韻奴古切集韻韻會暖五切,𠀤音弩。義同。
又叶乃都切,音奴。
楚辭·九章憍吾以其美好兮,覽余以其修姱。與余言而不信兮,蓋爲余而造怒。
顏師古·糾謬正俗曰怒有二音,詩小雅君子如怒,大雅逢天僤怒,讀爲上聲。邶風逢彼之怒,小雅畏此譴怒,讀爲去聲。今山東河北人但知怒有去聲,不知有上聲,失其眞矣,蓋字有動靜音,人多不講,皆此類也,从心从弩省,怒若强弩之發,人怒則面目張起,凡怒當以心節之,故从心奴爲怒。
“怒”形意通解
略說: 從「心」,「奴」聲。本義是生氣、憤怒。詳解: 從「心」,「奴」聲。本義是生氣、憤怒。《說文》:「怒,恚也。从心,奴聲。」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王怒,將以狄伐鄭。」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勢備》簡349正:「孫子曰:夫陷(含)齒戴角,前蚤(爪)後鋸(距),喜而合,怒而𧯞(鬬),天之道也,不可止也。」又用作使動用法,表示使之憤怒。如《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自勇其斷,則毋以其敵怒之。」
「怒」也表示譴責。《廣雅.釋詁一》:「怒,責也。」如《韓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鄉人譙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變。」《禮記.內則》:「若不可教,而後怒之。」鄭玄注:「怒,譴責也。」
「怒」表示氣勢強盛、旺盛。如《莊子.外物》:「春雨日時,草木怒生,銚鎒於是乎始脩,草木之到植者過半而不知其然。」唐代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怒」表示勇健。如《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天下將因秦之怒,乘趙之獘,瓜分之。」《後漢書.黨錮列傳.賈彪》:「初,彪兄弟三人,並有高名,而彪最優,故天下稱曰『賈氏三虎,偉節最怒』。」
「怒」表示奮發。《莊子.逍遙遊》:「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又表示超過。如《荀子.君子》:「刑罰不怒罪,爵賞不逾德。」王念孫雜志:「怒、踰,皆過也。」
「怒」的傳抄古文有寫作從「女」從「心」的「㣽」形,與「恕」的《說文》古文字形相同。參見「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