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文言文意思
“存”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存”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cún

“存”字的古汉语解释

cún

1.动词 存在,与“亡”相对。《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捕蛇者说》:“视其缶,而吾蛇尚。”《师说》:“道之所,师之所也。”

2.动词 生存,活着。《冯谖客孟尝君》:“齐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石壕吏》:“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3.动词 关心,想念。《屈原列传》:“其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订鬼》:“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想之所致也。”

4.动词 慰问,抚恤。《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之。”《隆中对》:“民殷国富而不知恤。”

【存抚】存恤抚养。班固《汉书·司马相如传下》:“陛下即位,天下,集安中国,然后兴师出兵。”(集:通“辑”。和协。)

【存济】安顿;措置。欧阳修《诊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庭劄子》:“州县皇皇,何以?以臣视之,乃是四海骚然,万物失所,实未见太平之象。”

【存恤】慰问;抚恤。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抚循,以称吾意。”

【存肄】学习;练习。《汉书·礼乐志》:“(河间献王)因献所集雅乐。天子下大乐官,常之,岁时以备数,然不常御。”

【存照】旧时契约、照会等文书,存备查照核对的,有时在末尾写上“存照”字样。

【存问】慰问;问候。范晔《后汉书·淳于恭传》:“五年,病笃,使者数。”

“存”国语辞典解释

cún

动词
1.省視、問候。《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臣迺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 《明史.卷一.太祖本紀》「罷諸軍需,存恤貧無告者,民大悅。」

2.存在、生存。例: 「共存」「生死存亡」 。唐.杜甫〈無家別〉詩: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

3.寄放、儲蓄。例: 「寄存」「存款」

4.有、心懷。例: 「存心不良」「心存仁厚」「你存什麼心?」

5.保留、留下。例: 「存疑」「去偽存真」「碩果僅存」

6.停滯。《紅樓夢》第二〇回:「那寶玉正恐黛玉飯後貪眠,一時存了食。」

7.思念。《詩經.鄭風.出其東門》「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匪我思存。」

名词
姓。如宋代有存光孫。

“存”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徂尊切,音蹲。
爾雅·釋詁,在也,察也。
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卽在也。
易·繫辭成性
孟子操則,舍則亡。
禮·祭義致愛則
孝子致極愛親之心,則若親之也。
 又說文恤問也。
禮·王制八十月告
集說告猶問也,君每月使人致膳,告問否也。
 又月令養幼少,諸孤。
 又省也。
周禮·天官大喪奠彝。
欲見其所奠彝朝夕省之意也。
 又叶昨先切,音前。
楚辭·遠遊壹氣孔神兮,於中夜。虛以待之兮,無爲之先。
 又叶匠鄰切,音秦。
揚雄·解嘲得士者富,失士者貧。矯翼厲翮,恣意所
說文从子才聲。俗作。考證:〔禮·王制年八十,月告〕 謹照原文改八十月告。註改集說。

“存”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為慰問、問候。

詳解: 從「」,「」聲,本義為慰問、問候。《說文》:「恤問也。从子,才聲。《周禮‧秋官‧大行人》:「王之所以撫邦國諸侯者,歲,遍存;三歲,遍覜;五歲,遍省。」鄭玄注:「存、覜、省者,王使臣於諸侯之禮,所謂間問也。」孫詒讓正義:「存,恤問也。

  「」可表示生存、存留。《易‧繫辭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還表示省察。《禮記‧禮運》:「故聖人參於天地,並於鬼神,以治政也,處其所存,禮之序也。」鄭玄注:「存,察也。

  「」也表示思念。《後漢書‧朱景王杜等傳贊》:「帝績思乂,庸功是存。」李賢注:「言將興帝績,則念勳功之臣也。

  「」還表示留意、關注。《後漢書‧桓帝紀》:「其輿服制度有踰侈長飾者,皆宜損省。郡縣務存儉約,申明舊令,如永平故事。

  「」也指管理。《論語‧泰伯》:「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還指設置。《莊子‧人間世》:「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成玄英疏:「存,立也。

  「」亦指中止。《後漢書‧崔駰傳》:「夫廣廈成而茂木暢,遠求存而良馬縶。」李賢注:「廣廈既成,不求材,故林木條暢也。遠求謂遠方珍異之物也。存猶止息也。言所求之物既止,不資良馬之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