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文言文意思
“孩”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孩(简繁同形)
拼音:hái
“孩”字的古汉语解释
hái
1.动词 同“咳”,小儿笑。《老子》:“如婴儿之未孩。”
【引】幼小。《国语·吴语》:“而近孩童焉比谋”
2.名词 小孩(后起意义)。杜甫《山寺》:“自哂同婴孩。”
【又】当作婴儿看待。
3.名词 姓。《辽史》里有《孩里传》
“孩”国语辞典解释
hái
动词1.小兒笑。通「咳」 。《說文解字.口部》:「咳,小兒笑也。孩,古文咳從子。」 《老子》第二〇章:「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2.視同嬰兒。《老子》第四九章:「歙歙為天下渾其心,聖人皆孩之。」
名词
1.小兒、幼童。例: 「小孩」 、「孩童」 。《文選.李密.陳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2.姓。如遼代有孩里。
形容词
幼小。《禮記.月令》:「毋覆巢,毋殺孩蟲。」
“孩”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戸來切集韻正韻何開切,𠀤音頦。說文小兒笑也。
史記·扁鵲傳曾不可以告咳嬰之兒。
註咳嬰,言嬰兒初知笑者。
又禮·內則父執子之右手,咳而名之。
疏謂以一手執子右手,一手承子之咳而名之。
集韻或作㜾𠹛。
又集韻柯開切,音該。
史記·倉公傳受其脈書上下經,五色診奇咳術。
註奇咳,言奇祕非常術也。
集解奇音羈,咳音該。○按前漢·藝文志有五音奇胲用兵二十六卷,淮南子·兵略訓𠛬德奇賌之數,廣韻作奇侅,亦作奇賅。咳胲賌侅賅五字皆通。
又與該同。
晏子·外篇頸尾咳於天地,然而漻漻不知六翮之所在。
又玉篇苦代切,音慨。
禮·內則不敢噦噫嚏咳。
釋文咳,苦愛反。
莊子·漁父篇幸聞咳唾之音。
前漢·宣元六王傳大王誠賜咳唾。
正韻謦欬,亦作咳。考證:〔史記·扁鵲傳曾不可以告咳嬰之兒終日。〕 謹按終日二字屬下文,扁鵲仰天嘆曰爲義不連上句,謹省去。〔史記·倉公傳受其脈書上下經,五色診奇咳。〕 謹按原文奇咳術三字連讀,術字不可省,謹於咳下增術字。〔釋文奇音羈,咳音該。〕 謹照原書釋文改集解。
“孩”形意通解
略說: 從「子」,「亥」聲,本義為幼兒。詳解: 從「子」,「亥」聲,本義為幼兒。《廣韻·咍韻》:「孩,始生小兒。」晉代詩文用其本義,如郭璞〈遊仙詩〉:「奇齡邁五龍,千歲方嬰孩」;又如李密〈陳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孩」可引申為幼小。先秦典籍用此義,如《禮記·月令》:「毋覆巢,毋殺孩蟲。」唐詩亦用此義,如杜甫〈王兵馬使二角鷹詩〉:「杉雞竹兔不自惜,孩虎野羊俱辟易」。
「孩」另有嬰兒笑之義,同「咳」,《說文·口部》:「咳,小兒笑也。孩,古文咳從子。」參見「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