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骸”文言文意思
“骸”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骸(简繁同形)
拼音:hái
“骸”字的古汉语解释
hái
1.名词 胫骨;小腿骨。《素问·骨空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
【又】骨;人骨。《教战守策》:“其筯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
2.名词 形体;身体。《兰亭集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梅花岭记》:“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
“骸”国语辞典解释
hái
名词1.脛骨、小腿骨。《說文解字.骨部》:「骸,脛骨也。」 清.段玉裁.注:「膝解為骸關,俠膝之骨為連胲。然則正謂脛骨為骸矣。」
2.骨的通稱。《公羊傳.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漢.何休.解詁:「骸,人骨也。」 唐.李白〈南奔書懷〉詩: 「舟中指可掬,城上骸爭爨。」
3.身體、軀體。例: 「形骸」 、「屍骸」 、「遺骸」 。《呂氏春秋.孟春紀.重己》:「其為輿馬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已矣。」 《列子.黃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髮含齒,倚而趣者,謂之人。」
“骸”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戸皆切集韻韻會正韻雄皆切,𠀤音諧。說文脛骨也。
博雅骨也。
左傳·宣十五年析骸以爨。
莊子·逍遙遊百骸九竅六藏,賅而存焉。
又德充符直寓六骸。
釋文手足首身也。
又集韻柯開切,音該。與胲同。
類篇足大指毛也。
“骸”形意通解
略說: 從「骨」,「亥」聲。本義是脛骨,即小腿骨。詳解: 從「骨」,「亥」聲。本義是脛骨,即小腿骨。《說文》:「骸,脛骨也。从骨,亥聲。」如《素問.骨空論》:「膝解為骸關,俠膝之骨為連骸,骸下為輔。」《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臂欲大而短,骸欲小而長。」
「骸」引申表示骨頭,多指死人的骨。《廣雅.釋器》:「骸,骨也。」如《公羊傳.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何休注:「骸,人骨也。」《呂氏春秋.異用》:「周文王使人抇池,得死人之骸。」
「骸」還表示身體、身軀。如《莊子.德充符》:「今子與我遊於形骸之內,而子索我於形骸之外,不亦過乎!」《列子.黃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髮含齒,倚而趣者,謂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