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文言文意思
“柴”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柴(简繁同形)
拼音:chái
“柴”字的古汉语解释
chái
1.名词 枯枝,木柴。
2.动词 烧柴祭天。《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辛未,幸太山,柴告岱宗。”
zhài用木围护四周。
【又】用柴覆盖、堵塞。
【引】闭。
【又】防守用的篱笆或栅栏。
zì
名词 堆积的禽兽。《诗经·小雅·车攻》:“谢夫既同,助我举柴。”
cī
形容词 参差不齐。《史记·司马相如传》:“柴池芷虒,旋环后宫。”
【柴荜】木杖。《晋书·贺循传》:“常愿弃结驷之轩轨,策柴而造门。”
【柴荜】柴门荜户,穷人居住之处。刘昼《刘子·荐贤》:“贤士有胫而不肯至,殆蠢材于幽岫,毁迹于柴者,盖人不能自荐,未有为之举也。”
【柴瘠】骨瘦如柴。《新唐书·宋室李暠传》:“居母丧,柴,讫除,家人未尝见言笑。”
“柴”国语辞典解释
chái
名词1.供燃燒用的小木枯枝。例: 「柴火」 、「木柴」 。《禮記.月令》:「乃命四監,收秩薪柴,以共郊廟及百祀之薪燎。」
2.姓。如漢代有柴武。
动词
1.燒柴祭天。《禮記.大傳》:「柴于上帝。」 唐.孔穎達.正義:「謂燔柴以告天。」
2.保護、以柴塞護。《淮南子.道應》:「柴箕子之門。」
形容词
1.用柴做成的。例: 「柴門」 。唐.王維〈送別〉詩: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2.乾瘦。例: 「這隻雞太柴了。」
3.參見「柴心兒」 條。
zhài
名词以竹或樹枝編成的柵欄。通「寨」 。如唐朝王維有〈鹿柴〉一詩。《三國志.卷五五.吳書.甘寧傳》:「羽聞之,住不渡,而結柴營。」
“柴”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士佳切集韻韻會鉏佳切正韻牀皆切。音近豺。說文小木散材。
禮·月令收秩薪柴。
註大者可析謂之薪,小者合束謂之𡘌。
又燔柴曰柴。
書·舜典至于岱宗柴。
傳祭天告至也,祭時積柴其上而燔之也。
又說文徐鍇曰:師行野次,豎散材爲區落,名曰柴籬。後人語譌轉入去聲。
又別作寨,非是。
又塞也。
莊子·天地篇趣舍聲色,以柴其內。
又護也。
淮南子·道應訓柴箕子之門。
又邑名。
前漢·地理志高柴屬泰山郡,柴桑屬豫章郡。
又姓。
姓譜望出平陽,齊文公子高之後。
又集韻鋤加切,音查。小木也。
又類篇杈宜切,音差。柴池,參差也。
張揖·上林賦作柴虒。
註不齊也。
又說文作㧘。
集韻子智切正韻資四切,音恣。積也,謂積禽也。
詩·小雅助我舉柴。
又集韻一曰搣,頰勞也。
又仕懈切,音砦。柴藩落也。
又士邁切,音寨。義同。
又叶七何切,音蹉。
劉向·九歎折芳枝與瓊華兮,樹枳棘與薪柴。掘荃蕙與射干兮,耘藜藿與蘘荷。
“柴”形意通解
略說: 從「木」,「此」聲,本義為零散木材,亦指作燃料的木柴。詳解: 從「木」,「此」聲,本義為零散木材,亦指作燃料的木柴。。《說文》:「小木散材。从木,此聲。」 《禮記‧月令》:「(季冬之月)乃命四監收秩薪柴。」鄭玄注:「大者可析謂之薪,小者合束謂之柴。薪施炊爨,柴以給燎。」
「柴」可表示燒柴祭天。《書‧舜典》:「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孔傳:「燔柴祭天告至。」
「柴」也可表示枯木。《楚辭‧劉向〈九嘆‧愍命〉》:「樹枳棘與薪柴。」王逸注:「枯枝為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