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文言文意思
“海”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海(简繁同形)
拼音:hǎi
“海”字的古汉语解释
hǎi
1.名词 百川汇聚处;大海。《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名词 大湖。《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3.名词 比喻事物多而广。《游黄山记》:“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
【海客】1、航海的人。2、浪迹四方的人。
“海”国语辞典解释
hǎi
名词1.地球上鄰接大陸而小於洋的水域。例: 「南海」 、「黃海」 、「地中海」 。
2.海水。《漢書.卷四九.鼂錯傳》:「吳王即山鑄錢,煮海為鹽。」
3.內陸的大湖或人工湖。例: 「青海」 、「中南海」 。
4.積聚眾廣的人或物。例: 「棉海」 、「人海」 、「火海」 、「花海」 。
5.領域、淵藪。例: 「苦海無邊」 、「學海無涯」 。宋.陸游〈休日感興〉詩: 「宦海風波實飽經,久將人世寄郵亭。」
6.荒遠之地。《周禮.夏官.校人》:「凡將事于四海山川,則飾黃駒。」 漢.鄭玄.注:「四海,猶四方也。」
7.較寬大的器皿。例: 「茶海」 、「酒海」 。
8.姓。如金代有海里。
形容词
巨大的。例: 「海派」 、「海量」 、「海口」 。
副词
1.任意的、漫無目標的。《紅樓夢》第七回:「他比不得咱們家的孩子們,胡打海摔的慣了。」 《海上花列傳》第九回:「阿珠、阿金大都跟著海罵。蓮生氣得怔怔的,半晌說不出話。」
2.狠狠的、嚴重的。例: 「他嚴重怠工,所以被老闆海刮了一頓。」
“海”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呼攺切集韻韻會許亥切,𠀤音醢。說文天池也。以納百川者。
釋名海,晦也。主承穢濁水,黑如晦也。
書·禹貢江漢朝宗于海。
又環九州爲四海。
書·禹貢四海會同。
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又物產饒富爲陸海。
前漢·東方朔傳所謂天下陸海之地。
又天海,星名。
甘氏星經天海十星,在壁西南。
又州名。
廣韻禹貢徐州之域,七國時屬楚,秦爲薛郡,漢爲東海郡。後魏爲海州。
又韻補叶虎洧切,音喜。
詩·小雅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飛隼,載飛載止。
又叶火五切,音虎。
陸雲·陸丞相誄靖共夙夜,匪寧匪處。經始綿綿,滂沱淮海。
集韻或作𣴴。
“海”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水」,「每」聲。本義是大海。詳解: 金文表示大海,白懋父簋:「伐海眉」,「海眉」即「海湄」,表示海邊。戰國楚簡省寫作從「水」,「母」聲,《上博楚竹書二.容成氏》簡5:「四𣳠(海)之外」。《郭店楚簡.老子甲》簡2:「江𣳠(海)所以為百浴(谷)王,以其能為百浴(谷)下,是以能為百浴(谷)王。」
《說文》:「海,天池也。以納百川者。从水每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