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文言文意思
“骨”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骨”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骨”字的古汉语解释

1.名词 骨头。《殽之战》:“必死是间,余收尔焉。”

【又】指死人。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

2.名词 文学作品的刚健的风格。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结言端直,则文成焉。”

【又】人的气质、气概。《宋书·武帝纪》:“及长,身长七尺六寸,风奇特。”

【骨力】⒈力气。⒉笔法雄健有力。

【骨立】人相当消瘦。

“骨”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1.動物體內支持身體的支架組織。例: 「筋骨」「接骨」「脊椎骨」「脫胎換骨」

2.支撐物體的架子。例: 「龍骨」「鋼骨」「傘骨」

3.氣概、風格。例: 「傲骨」「風骨」 。唐.王維〈少年行〉四首之二:「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4.姓。如隋代有骨儀。

5.二一四部首之一。

參見「骨朵兒」 條。

參見「骨頭」「骨碌」 等條。

“骨”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韻會古忽切集韻吉忽切,𠀤音汨。
說文肉之覈也。
釋名,滑也。堅而滑也。
靈樞經腎主,張筋化髓榦,以立身。
周禮·天官·疾醫以酸養
酸木味,木根立地中似
謂似人之立肉中者。
列子·天瑞篇精神者,天之分。骸者,地之分。屬天,淸而散。屬地,濁而聚。
 又牲
禮·祭統凡爲俎者,以爲主。
儀禮·鄕射禮註名肉,貴也。
 又姓。
隋書·儀傳儀,京兆長安人。
 又唐書·東夷傳新羅,其族名第一,第二,以自別。
 又苦,苦參別名。
 又多,白荳𦸅別名。見本草綱目

“骨”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象骨架相支撐之形(于省吾),隸定作「」,是「」的初文。

詳解: 戰國文字加從「」為意符。

  甲骨文用作人名、地名。金文用作人名。

  戰國竹簡用作本義,表示骨頭,《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簡75:「鬬折脊項骨」,表示打鬥折斷了頸脊骨。又通假為「」,表示過分,《上博竹書六.用曰》簡17:「歛之不骨(過),而廛(展)之亦不能違」,表示收歛不過分,開展也不能背離。歛和展都有限制,行動不自由(董珊)。漢帛書也用作本義,《馬王堆帛書.十問》第80行:「筋骨益強」。《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第200行:「骨肉之親」。

  《說文》:「骨,肉之覈也。从冎有肉。凡骨之屬皆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