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文言文意思
“怪”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怪(简繁同形)
拼音:guài
“怪”字的古汉语解释
guài
1.形容词 奇异;奇特。《三峡》:“绝巘多生怪柏。”
【又】〈形意动〉认为……奇怪;惊异。《荆轲刺秦王》:“群臣怪之。”
2.〈动>责备;怪罪。《张衡传》:“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3.名词 传说中的妖怪、鬼怪。《西游记》:“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
4.副词 很;非常。《红楼梦》:“我怪闷的,来瞧瞧你作什么呢。”
“怪”国语辞典解释
guài
形容词奇異的。例: 「怪模怪樣」 、「奇形怪狀」 。唐.賈島〈暮過山村〉詩: 「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
名词
1.奇異、不尋常的事物。《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
2.神話傳說中的妖魔之類。例: 「鬼怪」 、「妖怪」 。《文選.班彪.王命論》:「震電晦冥,有龍蛇之怪。」
3.姓。如黃帝時有怪義。
动词
1.驚訝、疑忌。《墨子.貴義》:「子墨子南遊使衛,關中載書甚多,弦唐子見而怪之。」 《文選.東方朔.答客難》:「海內定國家安是遇其時者也,子又何怪之邪?」
2.責備、埋怨。例: 「責怪」 、「怪罪」 。《荀子.正論》:「今世俗之為說者,不怪朱、象,而非堯、舜,豈不過甚矣哉?」 《儒林外史》第三回:「論這事,只該怪我們金老爺。」
副词
很、甚。例: 「這娃兒怪討人喜歡的!」 《紅樓夢》第四二回:「眾人愛你伶俐,今兒我也怪疼你的了。」
“怪”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壞切,乖去聲。說文異也。
增韻奇也。
風俗通怪者,疑也。
白虎通異之言怪也。凡行之詭異曰怪。
中庸索隱行怪。
又狀貌之瑰異亦曰怪。
書·禹貢鉛松怪石。
又莊子·逍遙遊齊諧者,志怪者也。
又氣變常,人妖物孽曰怪。
揚子·太𤣥經怪分靑赤白黑黃,皆物怪也。
又怪哉,驚歎之詞。
又姓。
春秋元命苞炎帝臣怪義。
又通作傀。
周禮·春官·大司樂大傀異烖。
註傀猶怪也。舊音怪。俗遂作怪。
又叶古僞切,音貴。
馬融·長笛賦波散廣衍,實可異也。牚距劫遌,又足怪也。
易林五心六意,岐道多怪。非君本懷,生我恨悔。
又叶古懷切,音乖。
元稹·痁臥詩一生常苦節,三省詎行怪。
周伯琦曰从心圣聲。圣音怪。俗作恠,非。
“怪”形意通解
略說: 從「心」,「圣」聲,本義為奇異、罕見。詳解: 從「心」,「圣」聲,本義為奇異、罕見。《說文》:「異也。從心,圣聲。」《書‧禹貢》:「岱畎,絲、枲、鈆、松、怪石。」孔穎達疏:「怪石,奇怪之石。」
「怪」可表示奇異的事物。《國語‧魯語下》:「木石之怪,曰夔、魍魎,水之怪,曰龍、罔象;土之怪,曰羵羊。」
「怪」還可表示覺得奇怪、驚異。《荀子‧天論》:「夫星之隊,木之鳴,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怪」亦表示埋怨、責怪。《荀子‧正論》:「今世俗之為說者,不怪朱象而非堯舜,豈不過矣哉!」
「怪」還可作副詞,表示非常。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阿繡》:「見北向一家,兩扇扉開,內一女郎,怪似阿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