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言文意思
“郭”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郭”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guō

“郭”字的古汉语解释

guō

1.名词 外城(在城门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木兰辞》:“爷娘闻女来,出相扶将。”

2.名词 泛指城墙或城。《江南春绝句》:“水村山酒旗风。”《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

3.名词 物体的四周。《汉书·食货志》:“卒铸大钱,文曰:‘宝货’,肉好皆有周。”(肉:指钱边。好:指钱孔。)

“郭”国语辞典解释

guō

名词
1.城牆外再築的一道城牆。即外城。唐.孟浩然〈過故人莊〉詩: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三國演義》第二回:「適督郵行部至縣,玄德出郭迎接。」

2.物體的外部。通「廓」《宋書.卷七五.顏竣傳》「元嘉中鑄四銖錢,輪郭形制,與五銖同。」

3.姓。如唐代有郭子儀。

“郭”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古博切集韻韻會光鑊切,𠀤音椁。
廣韻內城外
釋名,廓也。廓落在城外也。
白虎通所以必立城者,示有固守也。
 又正韻國名。
春秋·莊二十四年赤歸于曹公。
公羊傳赤者何,蓋公也。
 又姓。
玉篇王季之後,亦曰虢叔之後。
正字通之有虢音者,周文王季第封于虢,或稱公,因爲氏。春秋傳:攻虢則虞救之。公羊孟子作虢,異字轉音相近也。
 又五音集韻切。與廓同。考證:〔春秋·莊二十四年赤歸于曹公。穀梁傳赤者何,蓋公也。〕 謹按赤者何二句出公羊傳,穀梁改公羊。

“郭”形意通解

略說: 初文作「𩫏」,後分化為「」和「」。「」小篆從「𩫏」從「」,表示外城。

詳解: 初文作「𩫏」,後分化為「」和「」。「」小篆從「𩫏」從「」。隸書為求簡便,改為形狀相近,筆畫較少,也比較常見的「」旁。(裘錫圭)「」表示外城。古代在內城的外圍加築一道城牆,分為內、外城。內、外城的居住者身分上也不同。《釋名.釋宮室》:「郭,廓也,廓落在城外也。」如《孟子.公孫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禮記.禮運》:「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孔穎達疏:「城,內城;郭,外城也。

  「」也是古國名。《說文》:「郭,齊之郭氏虛,善善不能進,惡惡不能退,是以亡國也。」如《春秋公羊傳.莊公二十四年》:「赤歸于曹郭公。赤者何?曹無赤者,蓋郭公也。郭公者何?失地之君也。

  「」還表示物體的外圍、四周。如《史記.平準書》:「有司言三銖錢輕,易姦詐,乃更請諸郡國鑄五銖錢,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鋊焉。《漢書.酷史傳》:「(尹)賞至,修治長安獄,穿地方深各數丈,致令辟為郭,以大石覆其口,名為『虎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