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隤”文言文意思
“隤”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拼音:tuí
“隤”字的古汉语解释
tuí
1.动词 坠落;落下。班固《西都赋》:“巨石隤,松柏仆。”
2.动词 倒塌;使倒塌。司马相如《上林赋》:“隤墙填堑。”
【引】败坏。《报任安书》:“隤其家声。”
3.动词 跌倒。《淮南子·原道训》:“先者隤陷,则后者以谋。”
【隤然】柔顺的样子。
“隤”国语辞典解释
tuí
动词1.崩墜、墜落。《文選.宋玉.高唐賦》:「磐石險峻,傾崎崖隤。」 《太平廣記.卷四〇〇.李員》:「夜有甚雨,隤其堂之北垣。」
2.敗壞。《漢書.卷五四.李廣傳》:「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隤。」 《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李陵既生降,隤其家聲,而僕又佴之蠶室,重為天下觀笑。」
3.降臨。《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上》:「因茲以勒崇垂鴻,發祥隤址。」 唐.顏師古.注:「隤,降也。」 唐.韋元旦〈游神泉詩序〉:「垂拱元夏,隤祥應運,非醴泉歟?」
名词
疝氣。漢.劉熙《釋名.釋疾病》:「陰腫曰隤,氣下隤也。」 《黃帝內經素問.卷二.陰陽別論》:「三陽別論,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其傳為隤疝。」
“隤”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杜回切集韻韻會正韻徒回切,𠀤音魋。說文下隊也。
玉篇壞隊下也。
司馬相如·上林賦隤牆塡𡐛。
前漢·食貨志因隤其土,以附苗根。
註隤謂下之也。
又蘇武傳士衆滅兮名已隤。
又揚雄·河東賦發祥隤祉。
註隤,降也。
又詩·周南我馬虺隤。亦作穨。
爾雅·釋詁虺穨,病也。
又前漢·景十三王傳日崔隤。
註崔隤猶言蹉𧿶也。
又易·繫辭夫坤隤然,示人𥳑矣。
註隤,柔貌。
又禮·曲禮凡遺人弓者。
註弓有往來體,皆欲令其下曲,隤然順也。
釋文隤,本又作頹。
禮·檀弓頹乎其順也。
又地名。
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隤。
註在修武縣北。
後漢·郡國志河內郡修武有隤城。
又左傳·成十六年公出于壞隤。
註魯邑。
又韻會小補湯過切,音惰。通作穨。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則必穨爾如委矣。
釋文穨,如字,李讀湯過反。
玉篇或作頹墤。
篇海本作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