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文言文意思
“退”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退(简繁同形)
拼音:tuì
“退”字的古汉语解释
tuì
1.动词 后退;退却。《冯婉贞》:“攻一时,敌退。”
2.动词 退回;返回。《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3.动词 离开朝廷;不再任职。《陈情表》:“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4.动词 退下;离去。《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令从人退去,只留这门子一人伏侍。”
5.动词 衰退;减退。《芙蕖》:“避暑而暑为之退。”
6.动词 谦让。《柳毅传》:“毅撝退辞谢,俯仰唯唯。”
“退”国语辞典解释
tuì
动词1.向後倒行、移動。與「進」 相對。例: 「後退」 、「撤退」 、「進退兩難」 、「以退為進」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2.畏縮。例: 「退縮不前」 。《論語.先進》:「求也退,故進之。」
3.謙讓。例: 「謙退」 、「退讓」 。《晉書.卷三七.宗室列傳.安平獻王孚》:「宣帝執政,常自退損。」
4.離去、離開。例: 「退席」 、「遲到早退」 、「功成身退」 。
5.辭去職務。例: 「退休」 。《史記.卷三一.吳太伯世家》:「子胥退而耕於野。」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不敢以其不勝任而輒退之。」
6.取消、解除。例: 「退約」 、「退租」 、「退婚」 。《紅樓夢》第一六回:「聞得父母退了前夫,它便一根麻繩,悄悄的自縊了。」
7.脫去、除去。例: 「退毛」 。《西遊記》第二三回:「把他且浸在後邊淨水池中,浸退了毛衣,使鹽醃著,使陰天下酒。」
8.減損、消失、衰減。例: 「退燒」 、「退色」 、「衰退」 。《左傳.昭公三年》:「火中,寒暑乃退。」 宋.蘇軾〈雪後書北臺壁〉詩二首之二:「老病自嗟詩力退,空吟冰柱憶劉叉。」
9.歸還。例: 「退貨」 、「退票」 、「多退少補」 。《紅樓夢》第五七回:「這丫頭今兒不瘋了!怎麼去了幾日,忽然變了一個人。我明兒必回老太太,退回你去,我不敢要你了。」
“退”康熙字典解释
集韻韻會正韻𠀤吐內切,推去聲。玉篇郤也。
禮·表記君子三揖而進,一辭而退,以遠亂也。
左傳·僖二十五年退一舍而原降。
又玉篇去也。
老子·道德經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又遜讓也。
禮·曲禮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後漢·鍾皓傳好學慕古,有退讓風。
又進退人才,猶言用舍也。
禮·檀弓君子進人以禮,退人以禮。
又返也。
屈原·離騷退將復修吾初服。
前漢·董仲舒傳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臨政願治,不如退而更化。
又如柔貌。
禮·檀弓其中退然如不勝衣。
又正字通吐困切。與褪同。
王建詩粉光深紫膩,肉色退紅嬌。
註淺紅也。
又𨓤。
“退”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皀」從「夊」(向下的「止」(腳掌),表示離開),「皀」是食器,或不從「皀」而從「酉」或「豆」,「酉」象酒樽之形,「豆」也是食器,會飲食完畢離開之意,本義是退席,是「退」的初文(參陳秉新)。詳解: 甲骨文從「皀」從「夊」(向下的「止」(腳掌),表示離開),「皀」是食器,或不從「皀」而從「酉」或「豆」,「酉」象酒樽之形,「豆」也是食器,會飲食完畢離開之意,本義是退席,是「退」的初文(參陳秉新)。
金文加從「彳」或「辵」為形符,「彳」、「辵」都有行走之意,更加突顯離開的意思。「退」小篆作「𢓴」,異體作「𢓇」。《說文》:「𢓴,卻也。一曰行遲也。从彳从日从夊。𢓇,𢓴或从内。退,古文从辵。」
劉釗則認為甲骨文象撤去某種祭祀,按從向外的「止」應為離開之意,撤去祭品似以從「又」(手形)較為合理,參見「徹」。
甲骨文用作祭名。金文表示後退,中山王兆域圖:「進退」。又表示從朝廷中覲見完畢返還,中山王方壺:「外之則將使上覲于天子之廟,而退與諸侯齒長於會同。」
楚簡表示引退、後退等,《郭店楚簡.老子甲》:「攻(功)述(遂)身退,天之道也。」表示功成身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君子為禮》:「顏淵退」,退表示退出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