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文言文意思
“隰”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隰(简繁同形)
拼音:xí
“隰”字的古汉语解释
xí
1.名词 低湿的地方。《诗经·邶风·简兮》:“山有榛,隰有岺。”
2.名词 新开发的田地。《诗经·周颂·载芟》:“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隰”国语辞典解释
xí
名词1.低溼的地方。《說文解字.阜部》:「隰,阪下濕也。」 《書經.禹貢》:「原隰厎績,至于豬野。」 南朝宋.謝惠連〈雪賦〉:「眄隰則萬頃同縞,瞻山則千巖俱白。」
2.水邊。《左傳.桓公三年》:「曲沃武公伐翼,……,逐翼侯于汾隰。」
3.新開墾的土地。《詩經.周頌.載芟》:「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漢.鄭玄.箋:「隰謂新發田也。」
4.姓。如春秋時齊國有隰朋。
“隰”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似入切集韻韻會正韻席入切,𠀤音習。爾雅·釋地下濕曰隰。
說文阪下濕也。
釋名隰,蟄也。蟄,濕意也。
書·禹貢原隰底績。
詩·邶風山有榛,隰有苓。
公羊傳·昭元年下平曰隰。
又詩·周頌徂隰徂畛。
箋隰謂新發田也。
疏隰,指地形而言,則是未嘗墾發,故知謂新發田也。
又左傳·桓三年逐翼侯于汾隰。
註汾隰,汾水邊也。
後漢·西羌傳昔晉侯敗北戎于汾、隰。
註二水名。○按汾隰,當從左傳註。
又地名。
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隰郕。
註在懷縣西南。
前漢·地理志西河郡隰成。
又左傳·文十六年先君蚡冒,所以服陘隰也。
註陘隰,地名。
又廣韻州名。左傳曰:重耳居蒲,卽隰川州,故蒲城是也。漢爲蒲子縣後,魏齊周之閒爲沁州。隋爲隰州,以州前有泉下濕,蓋取下濕之義名之也。
又姓。
左傳·僖九年齊隰朋帥師會秦師,納晉惠公。
又集韻悉協切,音燮。人名。春秋傳有公子隰。○按春秋襄八年,鄭人侵蔡,獲蔡公子燮。燮,榖梁傳作溼。釋文,溼,本又作隰,又音燮,是隰直與燮通用,不特音同也。
玉篇同𨻸。
集韻或作𨻽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