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阼”文言文意思
“阼”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阼(简繁同形)
拼音:zuò
“阼”字的古汉语解释
zuò
名词 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古代宾客相见时,客人走西面的台阶,主人走东面的台阶。,常“阼阶”连用。《礼仪·乡饮酒》:“主人阼阶上……宾西阶。”
【引】封建帝王登阼阶以主持祭祀,因此以“阼”指帝位。《史记·文帝本纪》:“皇帝即阼。”
“阼”国语辞典解释
zuò
名词1.古代廳堂前東面的臺階,為主人迎接賓客的地方。《集韻.入聲.鐸韻》:「阼,東階。」 唐.杜甫〈朝享太廟賦〉:「階有賓阼,帳有甲乙。」
2.帝位、王位。例: 「踐阼」 。《禮記.文王世子》:「成王幼,不能蒞阼。」
3.祭肉。通「胙」 。《儀禮.特牲饋食禮》:「祝命徹阼俎、豆籩,設于東序下。」
“阼”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昨誤切集韻韻會存故切正韻靖故切,𠀤音祚。說文主階也。
玉篇阼階,東階,所以答酢賔客。
禮·曲禮踐阼臨祭祀。
疏阼,主人階,天子祭祀升阼階。
儀禮·公食大夫禮無阼席。
又集韻叢租切,音徂。
又疾各切,音昨。義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