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文言文意思
“陷”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陷”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xiàn

“陷”字的古汉语解释

xiàn

1.名词 陷阱。《新唐书·百官志》:“凡坑井穴,皆有标。”

2.动词 陷入;陷没。《中山狼传》:“仁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

3.动词 攻陷;沦陷。《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忠烈拔刀自裁。”

4.动词 陷害。《左忠毅公逸事》:“不速去,无俟奸人构,吾今即扑杀汝。”

5.形容词 缺陷;欠缺。《淮南子·缪称》:“满如,实如虚。”

【陷溺】喻处于困境,堕落不能自拔。

“陷”国语辞典解释

xiàn

名词
1.地下坑穴,泛指害人的陰謀。例: 「陷阱」《韓非子.六反》「犯而誅之,是為民設陷也。」

2.缺點、過失。例: 「缺陷」《國語.魯語下》「齊閭丘來盟,子服景伯戒宰人曰:『陷而入於恭。』」 三國吳.韋昭.注:「陷,猶過失也。」

动词
1.沒入、沉入。例: 「沉陷」「越陷越深」「陷入泥中」 。唐.李洞〈題竹溪禪院〉詩: 「風搖缾影碎,沙陷履痕端。」

2.設計害人。例: 「誣陷」「構陷」「陷害」《史記.卷一一二.酷吏傳.張湯傳》「然謀陷湯罪者,三長史也。」 《三國演義》第一回:「遂於他事陷邕於罪。」

3.攻占、被攻占。例: 「攻陷」「失陷」「淪陷」 。唐.元結〈大唐中興頌.序〉:「天寶十四載,安祿山陷洛陽。」 唐.韓愈〈張中丞傳後敘〉:「及城陷,賊縛廵等數十人坐。」

“陷”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戸韽切集韻韻會正韻乎韽切,𠀤音䐄。
說文高下也。一曰陊也。
玉篇墜入地也,沒也,隤也。
易·需彖剛健而不
史記·灌夫傳戰常堅。
 又魯語子服景伯戒宰人曰:而入於恭。
猶失過也。
玉篇亦作錎。
集韻同埳。
篇海亦作𨺂。

“陷”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從「鹿」,表示麋鹿掉進陷阱或坑坎裏。金文從「」從「」,人的下部畫有腳趾形,表示人掉進陷阱。本義是陷阱。

詳解: 甲骨文從「」從「鹿」,表示麋鹿掉進陷阱或坑坎裏。金文從「」從「」,人的下部畫有腳趾形,表示人掉進陷阱。本義是陷阱。甲骨文「」或改寫為「」,陷阱之意更為明白。甲骨文象坑坎的「」金文改寫為「」,或加從「」,「」象持棍擊打,這是因為「」從陷害引申為侵入、攻打之意。《說文》:「陷,高下也。一曰:『陊也。』从𨸏从臽,臽亦聲。」段玉裁注:「高下者,高與下有懸絕之勢也。高下之形曰陷。故自高入於下亦曰陷,義之引申也。《易》曰:『坎,陷也。』……凡深沒其中曰陷。

  甲骨文表示用陷阱捕獸,乃常見的田獵方法。如《合集》5579正:「■其陷麋于斿。

  金文表示攻打、侵入,㝬鐘:「南或(國)𠬝子敢臽(陷)虐我土。」「𠬝子」是南方的部族名,意謂南國𠬝子敢入侵騷擾我的國土。晉侯𩵦鐘:「王降自車,立,南鄉(向),寴(親)令晉侯𩵦:自西北遇(隅)敦伐[熏勹]城。晉侯率厥亞旅、小子、戜人先𢽶(陷)入,折首百,執訊十又一夫。」意謂周王下車,面向南方站立,親自命令晉侯𩵦從西北角攻打[熏勹]城,晉侯率領亞旅、小子、戜人一起帶頭攻入,斬首一百個,捉拿十一人。

  戰國竹簡表示攻陷、攻破、占領,《睡虎地秦簡.編年記》簡6-7壹:「六年,攻新城。七年,新城陷。《睡虎地秦簡.秦律雜抄》簡35:「軍新論攻城,城陷,尚有棲未到戰所,告曰戰圍以折亡,叚(假)者,耐。」意謂軍中就最近攻城的功績論賞,如有城陷時遲到沒有進入戰場,報告說在圍城作戰中死亡而弄虛作假的,應判處耐刑(耐刑指古代剃去鬢鬚的刑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