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霰”国语辞典解释
xiàn
名词雨點遇冷空氣凝成的雪珠,降落時呈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常呈球形或圓錐形,多降於下雪之前。例: 「雨霰」 、「霜霰」 。宋.歐陽修〈玉樓春.春山斂黛低歌扇〉詞: 「洛城春色待君來,莫到落花飛似霰。」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八齣:「正飛綿作雪,落紅成霰。」
“霰”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蘇甸切集韻韻會正韻先見切,𠀤先去聲。說文稷雪也。从雨散聲。
詩·小雅如彼雨雪,先集維霰。
箋將大雨雪,始必微溫,雪自上下,遇溫氣而搏,謂之霰。
大戴禮陽之專氣爲霰。
註隂氣在雨水,凝滯爲雪。陽氣薄之,不相入,散而爲霰。故春秋榖梁說曰:霰者,陽脅隂之符也。
釋名霰,星也。水雪相搏,如星而散也。
埤雅閩俗謂之米雪,言其霰粒如米,所謂稷雪,義蓋如此。今名濇雪,亦名濕雪。
又字彙補佛之外道曰霰尼。見楞嚴經。
說文或作䨘。
玉篇亦作𩆵。
集韻或作霚。考證:〔詩·小雅如彼雨雪,先集維霰。箋將大雨雪,始必微溫,雪自上下,遇縕氣而搏,謂之霰。〕 謹照原文縕氣改溫氣。
“霰”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雨」,「𢿱」省聲,為「霰」之省文。本義為小雪粒(許慎)。詳解: 甲金文從「雨」,「𢿱」省聲,為「霰」之省文。本義為小雪粒(許慎)。《說文》:「霰,稷雪也。从雨,散聲。䨘,霰或从見。」段玉裁注:「謂雪之如稷者。《毛詩傳》曰:『霰,暴雪也。』『暴』當是『黍』之字誤。俗謂米雪,或謂粒雪皆是也。」按「稷」即小米粒,「霰」是像小米狀一般的雪。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湖湘間謂之雪子,蓋霰之言散也,謂其形小自上分散而下也。」
甲骨文從「雨」從「林」,舊釋作「霖」(羅振玉、王襄)。因「散」字甲骨從「林」從「攴」(裘錫圭)。而古文字從「攴」的一些字,省去「攴」形往往是該字的初文,因此劉釗、張亞初釋此字為「霰」,其說可從。參見「散」。甲骨卜辭辭殘,疑為地名,《合集》13010:「貞……霰……豕。」
金文從「雨」從「𣏟」,「𣏟」為「散」省聲,字見於中山王圓壺,張政烺釋為「霰」字異體,讀為「潸」。孼𧊒壺:「霰(潸)霰(潸)流涕」,《說文》:「潸,涕流貌,从水,𢿱省聲。」《詩.小雅.大東》:「睠言顧之,潸焉出涕。」毛亨傳:「潸,涕下貌。」鄭玄箋:「我從今顧視之,為之出涕,傷今不如古。」
楚系文字中「霰」又從「殺」聲,「殺」本從「散」字初文得聲,故這裏屬改換聲符的現象。戰國簡「霰」用作人名,《包山楚簡》簡91:「周霰。」《字彙補》:「𩄧,同霰。」「𩄧」即由從「雨」,「殺」聲之字訛變而來,為「霰」的異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