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文言文意思
“雨”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雨”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雨”字的古汉语解释

名词 雨。《殽之战》:“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也。”

1.动词 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云青青欲。”

2.动词 降落。《苏武传》:“天雪,武卧齧雪。”

【雨脚】像线一样的雨点。

【雨露】雨水和露水,比喻恩惠。

“雨”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1.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而降落的小水滴。例: 「春雨」「梅雨」「風雨交加」「秋風秋雨愁煞人」

2.朋友。例: 「舊雨新知」 。唐.杜甫〈秋述〉:「秋,杜子臥病長安旅次,……,青苔及榻,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

3.二一四部首之一。

动词
1.下雨。《詩經.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史記.卷六七.仲尼弟子傳.有若傳》「他日,月宿畢,竟不雨。」

2.降落、落下。例: 「雨雪」「雨雹」《淮南子.本經》「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宋.蘇軾〈喜雨亭記〉:「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飢者不得以為粟。」

3.滋潤、灌溉。唐.孟郊〈終南山下作〉詩: 「山村不假陰,流水自雨田。」 唐.鮑溶〈答客〉詩: 「勞問圃人終歲事,桔槔聲裡雨春畦。」

“雨”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王矩切,音羽。
說文水从雲下也。一象天,冂象雲,水霝其閒也。
玉篇也。
元命包隂陽和爲
大戴禮天地之氣和則
釋名輔也。言輔時生養。
易·乾卦雲行施,品物流行。
書·洪範八庶徵,曰,曰暘。
 又爾雅·釋天謂之涷,小謂之霡霂,久謂之淫。陸佃云:疾曰驟,徐曰零,久曰苦,時曰澍。
 又穀,二十四氣之一。見後漢·律曆志
 又正字通虎,蟲名。遁甲開天圖曰:霍山有虎,狀如蠶,長七八寸,在石內,雲則出,可炙食。或曰石蠶之類。詳見本草綱目
 又集韻歐許切,音𢮁。義同。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王遇切,音芋。
集韻自上而下曰
韻會上聲,下之去聲。
詩·邶風雪其雱。
 又小雅我公田。
釋文,于付反。
禮·月令仲春始水。
漢始以水爲二月節。
 又叶羽軌切,音以。
易林隂積不已,雲作淫。考證:〔說文水从雲下也。一象天,門象雲,水霝其閒也。〕 謹照原文門改冂。

“雨”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上部象天或象雲,下部象雨點。金文字形有所變化,較貼近篆書的寫法,但依然象下雨之形。本義是雨水。

詳解: 甲骨文形體多變,多以一畫表示上天,其下有三兩雨滴表示下雨。上面的雨滴或與橫畫相連,其上或別加一畫作飾筆。西周文字雨形外部連結成直線,與小篆相類。戰國文字雨滴或寫作水形,參見[妾子]𧊒壺。《說文》:「雨,水從雲下也。一象天,冂象雲,水霝其閒也。凡雨之屬皆从雨。𠕲,古文。

  甲骨文用其本義,指雨水,《合集》8329:「往于河,㞢(有)雨。《合集》20397:「壬戌㞢(有)雨。」又用作動詞,指下雨,《合集》9757:「今日雨。《合集》12598:「今日其大雨。

  金文用作人名,子雨爵:「子雨。」字又讀為「𩁹」,用作祭名,[妾子]𧊒壺:「雨(𩁹)祠先王。《說文》:「𩁹,夏祭樂於赤帝以祈甘雨也。《禮記.月令》:「命有司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𩁹帝,用盛樂。乃命百縣𩁹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以祈穀實。」張政烺認為此句很可能指將中山王編入百辟之中,進行𩁹祭。朱德熙、裘錫圭以為字讀為「」,可備一說。

  戰國文字「」多用作本義,《上博竹書一.緇衣》簡6:「日暑雨,少(小)民隹(惟)日怨」,意謂夏天暑熱下雨,小民就會怨恨上天。《上博竹書二.魯邦大旱》簡4:「女(如)天不雨,石將焦,木將死,丌(其)欲雨或甚於我,或必寺(待)吾名(禜)乎?」全句指如果上天不下雨,岩石將要焦黑,樹木將要枯死,山石與樹木比我們更需要雨水,又何必等待我們去進行禜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