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文言文意思
“需”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需(简繁同形)
拼音:xū
“需”字的古汉语解释
xū
1.动词 等待。《周易·需卦》:“云上于天,需。”
【引】迟疑《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需,事之贼也。”
2.动词 停步;不进。张衡《应间》:“虽老氏‘曲全’,‘进道若退’,然行亦以需。”
3.动词 需要(后起意义)。《宋史·高定子传》:“长宁地接夷獠,公家百需皆仰淯井盐利。”
【又】需要的东西。《元史·成宗纪》:“绍诸王驸马及有分地功臣户居上都、大都、隆兴者,与民均纳供需。”
nuò
形容词 通“懦”。懦弱。《战国策·秦策二》:“需弱者用,而健者不用矣。”
“需”国语辞典解释
xū
动词1.等待。《說文解字.雨部》:「需,䇓也。」 清.段玉裁.注:「䇓者,待也。」 《易經.需卦.象曰》:「需于郊,不犯難行也。」
2.有所欲求。例: 「需求」 、「需索」 、「需要」 。
名词
1.遲疑。《左傳.哀公十四年》:「需,事之賊也。」 晉.杜預.注:「言需疑則害事。」
2.費用、給用。例: 「不時之需」 、「軍需」 、「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
3.《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乾(☰)下坎(☵)上。象有險在前,需待乃進之義。
rú
形容词柔滑的樣子。《戰國策.秦策二》:「其需弱者來使,則王必聽之。」
“需”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相兪切集韻韻會詢趨切,𠀤音須。說文𩓣也。遇雨不進,止𩓣也。从雨而聲。易曰:雲上于天需。
註徐鉉曰:李陽冰據易雲,上于天云:當从天。然諸本皆从而,無从天者。
玉篇卦名。
易·需彖需,須也。險在前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輈人,行數千里,馬不契需。
疏從易需卦之需。
釋文音須。
莊子·徐無鬼濡需者,豕蝨是也。
註濡則不去,需則有待。
又集韻一曰疑也。
韻會遲疑需待也。
左傳·哀十四年需事之賊也。
又韻會索也。
又字彙姓也。
又集韻汝朱切,音儒。韋柔滑貌。
戰國策其需弱者來使,則王必聽之。
註需,音儒。
集韻或作𠟺。
又集韻正韻𠀤乳兗切,音耎。
集韻本作𨋚,柔也。或作輭。軟濡,通作耎。
韻會本作㓴。或作𠟺。
周禮·冬官考工記鮑人,欲其柔滑,而腛脂之,則需。
註故書需作𠟺。𠟺,讀爲柔需之需。
釋文需,人兗反。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薄其帤則需。
註需,謂不充滿。
疏需襦不進,故爲不充滿。陸云:罷需。
又集韻奴亂切,音糯。弱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馬不契需。
註需,讀爲畏需之需。
釋文又乃亂反。
集韻本作偄。或作愞懦燸耎。
又韻會補鄭𤣥周易註,需,讀爲秀。陽氣秀而不直前者,畏上坎也。
“需”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雨」從「天」,會雨天不宜出行而有所待之意。本義是下雨不能出門,得停下來等待。詳解: 金文從「雨」從「天」,表示外面下雨,不利出行,得站着等待雨下完。《說文》:「需,𩓣也。遇雨不進止𩓣也。从雨,而聲。《易》曰:雲上於天,需。」「需」字等待的意思漸漸少用,反而用「須」來表示,故後世須待的「須」是「需」的假借字。「需」亦是六十四卦中的第五卦,卦形為乾下坎上,《易.需》:「《象》曰:『雲上於天,需。』」孔穎達疏:「雲上於天,是天之欲雨,待時而落。」
從等待之義引申,「需」有需要、索取之義,《昭君出塞》:「只為前日毛延壽,指寫丹青,遍需金帛。」
一說「需」是「濡」的初文,本義是淋濕身體(林義光)。事物沾濕則柔軟下垂,故引申指柔軟,人的意志不堅強也是一種柔弱,故「懦」從「需」為意符,指懦弱。
金文通假為「糯」,表示糯米,伯公父簠:「用成(盛)𥼚稻需(糯)粱」,表示用來盛載𥼚、稻、糯、粱等各種穀米。又用作國名,孟簋:「朕文考眔毛公遣仲征無需」,「遣仲」是毛公的名字,意謂我有文德的先父與毛公遣仲征伐無需。
戰國竹簡通假為「儒」,《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2:「破躃獸(守)門,𢼲(侏)需(儒)為矢」,意謂腳瘸之人負責守門,矮子負責造箭。又通假為「濡」,表示弄濕,《上博竹書三.周易》簡57:「需(濡)丌(其)首」,意謂濡濕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