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言文意思
“徐”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徐”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徐”字的古汉语解释

1.形容词 缓慢。《石钟山记》:“枹止响腾,余韵歇。”《周亚夫军细柳》:“于是天子乃按辔行。”《促织》:“遂于蒿莱中侧听行。”

【徐徐】⒈慢慢地。⒉安适的样子。《孔雀东南飞》:“自可断来信,更谓之。”

“徐”国语辞典解释

副词
緩慢。宋.蘇軾〈赤壁賦〉:「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宋.宗澤〈早發〉詩: 「眼中形勢胸中策,緩步徐行靜不譁。」


名词
1.大陸地區徐州的省稱。

2.國名。周朝初年徐族所建,為吳國所滅。故址約在今大陸地區安徽省泗縣北。

3.姓。如明代有徐光啟。

“徐”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似魚切集韻韻會祥余切正韻祥於切,𠀤序平聲。
說文安行也。
玉篇威儀也。
爾雅·釋訓其虛其,威儀容止也。
雍容都雅之貌。
莊子·應帝王其臥,其覺于于。
音義,安穩貌。
 又通作邪。
詩·鄘風其虛其邪。
邪,讀如
者,謙虛閑之義。
 又廣韻緩也。
廣雅遲也。
孟子子謂之姑云爾。
 又廣韻州名。
書·禹貢海岱及淮惟州。
爾雅·釋地濟東曰州。
淮海閒其氣寬舒,稟性安,故曰
釋名舒也。土氣舒緩也。
 又國名。
左傳·昭元年周有奄。
二國皆嬴姓。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臨淮郡有縣。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辰曰執
 又姓。
廣韻自顓頊之後,春秋時,偃王假行仁義,爲楚文王所滅,其後氏焉,出東海,高平,東莞,琅邪,濮陽五望。

“徐”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聲,「」表示國邑,該字專門表示徐國之「」。小篆从「」,「」聲,本義為緩步而行。

詳解: 金文從「」,「」聲,「」表示國邑,該字專門表示徐國之「」。小篆从「」,「」聲,本義為緩步而行。「」字未見於甲骨文,金文皆寫作「」,左從「」,右從「」,「」是聲符。從「」專門表示國邑,故「」在金文中寫作「」,是專為表示徐國而作。戰國簡帛文字和小篆皆從「」,「」聲,《說文》:「徐,安行也。从彳,余聲。

  金文用作國名,䣄王義楚盤:「䣄(徐)王義楚擇其吉金,自乍盥盤。《春秋.莊公廿六年》:「齊人伐徐」,楊伯峻注:「徐,國名,嬴姓。古徐子國在今安徽省泗縣西北五十里。

  古書中通作「」,如《孫子兵法.四變》:「徐之所不由者」,「」當作「」,與「」通,指道路。戰國竹簡通作「」,如《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102:「徐(除)門戶」,意謂整治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