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文言文意思
“徙”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徙”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徙”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迁移。《琵琶行》:“今漂沦憔悴,转于江湖间。”

2.动词 调动官职。《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

3.动词 变化;改变。《察今》:“时已矣,而法不。”

【辨】徙,迁。都指调动官职。“迁”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徙倚】徘徊;彷徨。

【徙宅】相传孟母为了教育孟子曾三迁其宅,后因以“徙宅”代指母教。

“徙”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斯氏切集韻韻會想氏切正韻想里切,𠀤音壐。
說文本作𨑭。迻也。
玉篇遷也,避也。
爾雅·釋詁遷運,也。
今江東通言遷
禮·經解使人日善遠罪,而不自知也。
史記·郭解傳豪富茂陵。
潘岳·閑居賦孟母所以三也。
 又謫戍曰
前漢·𨻰湯傳廷尉增壽議免湯爲庶人,邊。
 又廣雅仿佯,倚也。
嚴忌·哀時命倚而彷徉。
 又踰月曰
禮·檀弓祥而縞,是月𧝓,月樂。
 又集韻相支切,音斯。縣名。
前漢·地理志蜀郡有縣。
 又集韻擬手期翹也。

“徙”形意通解

略說:」表示移動、遷徙。

詳解: 甲骨文及早期金文從彳從步,《說文》析為從辵止聲,彳、止皆表示行動,引伸有遷徙之義。「」小篆作「𨑭」,《說文》:「𨑭,迻也。从辵,止聲。𢓊,徙或从彳。𡲴,古文徙。《廣雅.釋言》:「徙,移也。《爾雅•釋詁》:「遷運,徙也。」郭璞註:「今江東通言遷徙。

  「」的古文字字形有兩類。「」之《說文》或體作「𢓊」,與古文「」、「」疑古本一字(李孝定),參見「」。按「」卜辭用義不明,商晚周初金文皆用為人名、氏族名,故用義不詳。

  春秋後期金文從辵從尾從小或米,隸作「𨗬」,與《說文》《汗簡》古文形近。《集韻.紙韻》:「𨑭,亦作徙,古作𨗬。」鄭臧公之孫鼎:「其𨗬(徙)于下都」,表示遷徙(參董蓮池)。包山楚簡與春秋金文形同,從辵從尾從小,表示遷移。又「」、「」音近相通,「長𨗬」,讀作「長沙」,地名。

  秦簡亦有遷徙、移任之義;《睡虎地.日書甲種》:「徙官」,即遷任。《漢書.揚雄傳》:「三世不徙官」。

  此外,「《說文》古文與「」形近,學者或以為同屬一字,可商。「𡲴」當為「𨗬」之訛變,「」、「」音近,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