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墟”文言文意思
“墟”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墟(简繁同形)
拼音:xū
“墟”字的古汉语解释
xū
1.名词 大土山。柳宗元《观八骏图说》:“古之书记周穆王驰八骏升昆仑之墟者。”
2.名词 废墟。贾思勰《齐民要术·种麻》:“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
【又】使成废墟。《荀子·解蔽》:“丧九牧之地,而墟宗庙之国。”
3.名词 集市(后起意义)。如“趁墟”、“墟市”。范成大《豫章南浦亭泊舟》诗:“趁墟犹市井,收潦再耕桑。”
【墟落】村落。王维《渭川田家》诗:“斜阳照墟,穷巷牛羊归。”
“墟”国语辞典解释
xū
名词1.大土堆。《孔子家語.卷六.執轡》:「墟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細。」 唐.韓愈〈圬者王承福傳〉:「有一至者焉,又往過之,則為墟矣。」
2.荒廢的城市、村落。例: 「廢墟」 、「殷墟」 。《戰國策.齊策六》:「破燕兵,復齊墟。」 明.梅鼎祚《玉合記》第二十七齣:「閭里成墟,門庭易主。」
3.泛指村莊、村落。晉.陶淵明〈歸園田居〉詩五首之一:「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唐.王維〈渭川田家〉詩: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4.農村定期的市集。例: 「牛墟」 、「趕墟」 。
动词
毀滅。《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句踐世家》:「王不聽諫,後三年吳其墟乎!」
“墟”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去魚切集韻韻會正韻丘於切,𠀤音虛。說文大丘也。
禮·檀弓墟墓之閒,未施哀于民而民哀。
又故城。
帝王世紀瞍妻握登生舜于姚墟,故得姓姚氏。
左傳·昭七年謝息遷桃。
註魯卞縣東南有桃墟,世謂之陶墟,相傳舜所陶處。
竹書紀年盤庚自奄遷朝歌,遂曰殷墟。
又大壑。
列子·湯問篇渤海之東有大壑焉,名曰歸墟。
木華·海賦南澰朱厓,北灑天墟。
又商賈貨物輻湊處,古謂之務,今謂之集,又謂之墟。
又叶偶舉切,音語。
詩·邶風升彼墟矣。叶下楚。
“墟”形意通解
略說: 從「土」,「虛」聲。本義是大丘,又表示故城、墳墓等。詳解: 從「土」,「虛」聲。本作「虛」,後增表意偏旁「土」。本義是大丘。《玉篇.土部》:「墟,大丘也。」如《山海經.海內西經》:「崑崙之墟,方八百里,高萬仞。」《文選.顏延年〈赭白馬賦〉》:「覲王母於崑墟,要帝臺於宣嶽。」
「墟」表示故城、遺址。《廣雅.釋詁二》:「墟,尻(居)也。」王念孫疏證:「邱、墟皆故所居之地。」如《戰國策.齊策六》:「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餘卒,破萬乘之燕,復齊墟。」《史記.李斯列傳》:「紂殺親戚,不聽諫者,國為丘墟,遂危社稷。」
「墟」作動詞表示成為廢墟。如《史記.越王句踐世家》:「子胥言曰:『王不聽諫,後三年吳其墟乎!』」又指使之成廢墟。如南宋辛棄疾〈九議〉之三:「不過虜吾民,墟吾城,食盡而去耳。」
「墟」也表示墳墓。《字彙.土部》:「墟,墟墓。」如《禮記.檀弓下》:「墟墓之間,未施哀於民而民哀;社稷宗廟之中,未施敬於民而民敬。」《文選.潘安仁〈悼亡詩〉》:「徘徊墟墓間,欲去復不忍。」
「墟」表示村落。如晉代陶潛〈歸園田居〉:「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唐代王維〈渭川田家〉:「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墟」後還表示市集。《正字通.土部》:「墟,今俗商賈貨物輻湊處謂之墟,亦謂之集。」如南宋范成大〈清逸江〉:「晨興過墟市,喜有魚蝦賣。」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鴞鳥》:「周村為商賈所集,趁墟者車馬輻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