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文言文意思
“雪”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雪”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xuě

“雪”字的古汉语解释

xuě

1.名词 雪。《史记·秦始皇本纪》:“大雨,深二尺五寸。”

2.动词 揩拭。杜甫《丈八沟纳凉》:“佳宾藕丝。”

【又】洗刷。李白《独漉篇》:“国耻未,何由成名。”

“雪”国语辞典解释

xuě

名词
水汽在零度以下所凝結成的六角形白色晶體。例: 「白雪」「冰雪」「下雪」「積雪」


动词
1.下雪、降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于時始雪,五處俱賀。」 唐.白居易〈問劉十九〉詩: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2.擦拭。《呂氏春秋.恃君覽.觀表》「吳起雪泣而應之曰:『子弗識也。』」 唐.杜甫〈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詩二首之一:「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

3.洗刷、洗清、清除。例: 「雪恥」「昭雪」「洗雪冤情」《呂氏春秋.不苟論.不苟》「故雪殽之恥。」

形容词
如雪般白色的。例: 「雪白」 。隋.盧思道〈孤鴻賦〉:「振雪羽而臨風,掩霜毛而候旭。」

xuè

「雪白」「雪」 的又音。

“雪”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相絕切韻會正韻蘇絕切,𠀤音㡜。
說文本作䨮。凝雨。
元命包隂凝爲
釋名,綏也。水下遇寒氣而凝,綏綏然下也。
埤雅六出而成華,言凡草木華五出,華獨六出,隂之成數也。
詩·邶風其雱。
 又廣韻除也。
韻會洗也。
莊子·知北遊而精神。
戰國策得賢士與共國,以先王之恥,孤之願也。
 又廣韻拭也。
家語以黍桃。
史記·酈食其傳沛公遽足杖矛,曰:延客入。
 又小、大,𠀤節𠋫名。見後漢·律曆志
 又山名。
後漢·明帝紀註天山卽祈連山。一名山。
 又陽春白,古曲名。
 又姓。
正字通明洪武中巡𥳑霽。

“雪”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從「」從小點,「」是聲符,「」是意符,小點象雪片,本義是下雪、雪花。

詳解: 甲骨文從「」從小點,「」聲。小點象雪花,本義是下雪、雪花。唐蘭認為甲骨文「」字得很像後來的「」,但甲骨文沒有「」字,對比《說文》」字的小篆作「」,可以確定甲骨文「」下部的羽形實為「」。馬敍倫亦持此說。《說文》:「䨮,凝雨,說物者。从雨,彗聲。」戰國竹簡把聲符「」改為「」,「」除表聲外,可能還取義於雪花輕如毛髮。此外,林澐認為甲骨文「」下的羽形就是「」字,因為雪片象羽毛。

  由於冰雪是白色的,所以「」可表示白色,李白〈將進酒〉:「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由潔白引申,可表示品格高潔,貫休〈送姜道士歸南岳〉:「松品落落,雪格索索。」楊萬里〈送鄉人余文明勸之以歸〉:「一別高人又十年,霜筋雪骨健依然。」大雪能洗刷大地,故「」又有洗除義,如雪仇、雪恨、雪辱。《正字通.雨部》:「雪,洗滌也。凡冤釋曰雪冤,刷恥曰雪恥。《戰國策.燕策一》:「然得賢士與共國,以雪先王之耻,孤之願也。」由於冰雪覆蓋大地,到了春天便會融化,滋潤莊稼,有利豐收,所以中國北方往往稱呼大雪為「瑞雪」,表示可喜的意思,所謂「瑞雪兆豐年」,即取此義。

  甲骨文表示冰雪,《合集》34039:「雨雪」,指下雪。

  金文表示小(楊樹達、張懋鎔),伯湄父簋:「白(伯)湄父乍(作)雪𣪕(簋)」。意謂伯湄父鑄造了這件小型的簋。

  戰國竹簡用作人名,《清華簡一.楚居》簡6:「酓(熊)[雨毳](雪)」,「熊雪」即《史記.楚世家》的「仲雪」,是楚國國君熊嚴的次子。「熊雪」又見於《上博竹書九.陳公治兵》簡3。

  漢帛書用作本義,表示冰雪,《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第88行:「執(蟄)虫不出,雪霜復清,孟穀乃蕭(肅)。」意謂冬眠的蟲子不出來,霜雪寒冷,早季的稻穀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