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言文意思
“学”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学”字

繁体:简化方式:草书楷化

拼音:xué

“学”字的古汉语解释

xué

1.动词 学习。《论语》:“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名词 学问;知识。《为学》:“人之为有难易乎。”

3.名词 学校。《送东阳生序》:“今诸生学于太。”

【学宫】学校。

【学馆】⒈太学的学舍。⒉私塾。

【学涉】学识修养。

“学”国语辞典解释

xué

动词
1.覺悟、領會。《玉篇.子部》「學,覺也。」 《書經.說命下》「學于古訓乃有獲。」

2.研習、學習。例: 「學技術」「學而不厭」《論語.子張》「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3.模仿、仿效。例: 「學話」「學雞叫」《晉書.卷九十四.隱逸傳.戴逵傳》「是猶美西施而學其顰眉。」 《醒世恆言.卷八.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劉公把他言語學了一遍。」

名词
1.學校、求學的地方。例: 「小學」「中學」「大學」《禮記.學記》「比年入學。」 唐.韓愈〈進學解〉:「國子先生晨入太學,招諸生立館下。」

2.學問、學識。例: 「求學」「治學」「品學兼優」「才疏學淺」 。唐.柳宗元.與韓愈論史官書:「今學如退之,辭如退之。」

3.學說、學問派系。例: 「宋學」「漢學」「儒學」《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列傳.老子》「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

4.學科、有系統而專門的知識。例: 「哲學」「醫學」「文學」「經濟學」

“学”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胡覺切集韻韻會正韻轄覺切,𠀤音鷽。
說文覺悟也,本作斆,篆作學。
增韻受敎傳業曰學。朱子曰:學之爲言效也。
詩·周頌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
書·說命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學于古訓,乃有獲。
禮·學記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
 又學校,庠序總名。
禮·王制天子命之敎,然後爲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頖宮。
 又姓。見姓苑
 又叶許旣切,音戲。
前漢·匡張孔馬敘傳樂安裒裒,古之文學。叶下司,司音細。
 又叶後敎切,音效。
傅毅·廸志詩訓我嘉務,惠我博學。叶上誥。
正字通與斆別。○按書·說命惟斆學半。學與斆別。諸家泥經傳,斆或作學,合學斆爲一,非。今斆音效,而學校字但作學,互詳攴部斆字註。

“学”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表示教孩子雙手擺弄籌策計數,以學習數學,本義是學習。

詳解: 甲骨文從「𦥑」(象雙手)從「」從「」,或不從「」而從「」聲。會雙手擺弄籌策計數或算卦,金文加從「」,因為學習和教育都與孩子有關 (沈培)。會教孩子學習數學之意。

  自施者為教,自受者為學(季旭昇),古漢語往往施受同辭,如「」既可表示接受,也可表示授予。故「」、「」、「」可同時表示教授和學習知識。在「」右邊加上象教鞭的「」,是表示教授的「」字,「」、「」、「」形音義皆近,是同源詞,故林義光認為古「」、「」同字。參見「」。

  一說「」字從「」從「」(房屋),象屋頂上搭有「千木」(交叉的木杆)的建築物,指代學舍。千木式建築方式仍殘存於日本的神社建築中,可見其屬於一種神聖的建築,古代貴族子弟要在這裏接受教育(白川靜)。按甲骨文記載在「大學」裏進行祭祀,可以為證。

  甲骨文用作人名,又用作本義,殷代已有大學,《屯南》60:「于大學尋」,「」是祭名,表示在大學舉行尋祭。先秦大學為教學和進行軍事訓練的重要場所。《詩.周頌.敬之》:「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

  金文也用作本義,大盂鼎:「余唯即朕小學《禮記.王制》:「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鄭玄注:「此小學、大學殷之制。《大戴禮記.保傅》:「及太子少長,知好色,則入于小學。」盧辯注:「古者太子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太學也。」又表示教授,靜簋:「王令靜𤔲射學宮,小子眔小臣眔尸(夷)僕學射。……靜學無愍,王易(賜)靜……」,表示王命令靜在學宮主持射箭練習,小子、小臣、夷僕學習射箭。靜教授射箭,沒有過失,得到周王的賞賜。「學宮」是古代王公貴族的學校,亦見於傳世文獻,《古列女傳.母儀傳.鄒孟軻母》:「復徙舍學宮之傍」。

  戰國竹簡亦用作本義,《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簡112:「成學」,表示完成學業。

  漢簡通假為「」,表示感覺,《張家山漢簡.引書》:「學(覺)心腹及匈(胸)中有痛者,無(撫)之以手」。

  《說文》:「斆,覺悟也。從教從冂。冂,尚矇也。臼聲。學,篆文斆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