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文言文意思
“嫌”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嫌(简繁同形)
拼音:xián
“嫌”字的古汉语解释
xián
1.动词 疑惑;疑忌。《史记·太史公自序》:“别嫌疑,定是非。”
2.名词 仇怨;仇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于是璋收斩松,嫌隙始构矣。”
3.动词 厌恶;不满意。《世说新语·捷语》:“王正嫌门大也。”
4.动词 近似;接近。《吕氏春秋·贵直》:“出若言非平论也,将以救败也,固嫌于危。”
“嫌”国语辞典解释
xián
名词1.怨隙、仇怨。例: 「盡釋前嫌」 。《鏡花緣》第二回:「只顧為著遊戲小事,角口生嫌,豈料後來許多因果,莫不從此而萌。」
2.處於可疑的地位。例: 「避嫌」 。《文選.沈約.恩倖傳論》:「外無逼主之嫌,內有專用之功。」 《喻世明言.卷二八.李秀卿義結黃貞女》:「但在先有兄弟之好,今後有男女之嫌。」
动词
1.厭惡、討厭。例: 「嫌棄」 、「嫌貧愛富」 、「這小孩很惹人嫌。」 《後漢書.卷五二.崔駰傳》:「論者嫌其銅臭。」 《紅樓夢》第一九回:「只知嫌人家髒。」
2.猜疑、懷疑。漢.王充《論衡.自紀》:「獄者嫌辜,卿決疑事。」 《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八:「我那知這事,卻來嫌我!」
3.近似。《荀子.禮論》:「一朝而喪其嚴親,而所以送葬之者不哀不敬,則嫌於禽獸矣。」
“嫌”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戸兼切集韻韻會賢兼切正韻胡兼切,𠀤協平聲。說文不平於心也。一曰疑也。
禮·曲禮禮者,所以定親疎,决嫌疑也。
又禮不諱嫌名。
後漢·馮異傳帝曰:將軍何嫌何疑,而有懼意。
唐書·尉遲敬德傳秦王謂尉遲敬德曰:丈夫意氣相期,勿以小嫌介意。
集韻或作慊。
“嫌”形意通解
略說: 從「女」,「兼」聲,表示嫌疑,一說表示怨恨。詳解: 從「女」,「兼」聲,表示嫌疑,一說表示怨恨。《說文》:「不平於心也。一曰:疑也。从女,兼聲。」段玉裁注:「不平於心也。心部曰:慊,疑也。嫌與慊義别。从女兼聲。戶兼切。七部。一曰疑也。」《禮記‧坊記》:「夫禮,坊民所淫,章民之別,使民無嫌,以為民紀者也。」鄭玄注:「嫌,嫌疑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太傅已構嫌孝伯,不欲使其得謝。」
「嫌」可表示避忌。《公羊傳‧隱公七年》:「《春秋》貴賤不嫌同號,美惡不嫌同辭。」
「嫌」還表示妨礙。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養羊》:「積茭著柵中,高一丈亦無嫌,任羊繞柵抽食,竟日通夜,口常不住。」
「嫌」亦表示厭惡。《荀子‧正名》:「其累百年之欲,易一時之嫌。」楊倞注:「嫌,惡也。」
「嫌」還能表示接近。《呂氏春秋‧貴直》:「出若言非平論也,將以救敗也,固嫌於危。」高誘注:「嫌,猶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