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仄”国语辞典解释
zè
动词傾斜。通「側」 。《管子.白心》:「日極則仄,月滿則虧。」 《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
形容词
1.狹小。例: 「狹仄」 、「仄路」 。《漢書.卷四九.鼂錯傳》:「險道傾仄,且馳且射。」 《明史.卷二一二.戚繼光傳》:「山谷仄隘,林薄蓊翳,邊外之形也。」
2.心中不安。《紅樓夢》第九九回:「衷懷歉仄,自歎無緣。」
名词
韻文稱四聲中上、去、入三聲為「仄聲」 。簡稱為「仄」 。
“仄”康熙字典解释
說文厠本字。通作側。又平仄,字聲也。
又仄慝,月行遲也。占家曰:朔而月見東方謂之仄慝。仄慝則王侯其肅。
又赤仄,錢名。
又六書本義湢仄,水流貌。作㳁,非。
又稫仄,禾密貌。作稫稄,非。
从厂从人。厂音罕,山石之厓巖。人處厂下,有慮傾側之象。
“仄”形意通解
略說: 「仄」的本義是傾斜、傾仄。詳解: 「仄」亦作「「𠨮」」,「夨」象傾斜人形(參見「昃」),本義是傾斜、傾仄。《說文》:「仄,側傾也。从人在厂下。𠨮,籒文从夨,夨亦聲。」《篇海類編》:「仄,不正。」《管子.白心》:「日極則仄,月滿則虧。」參見「昃」。
「平仄」是中國古典詩詞用字聲調上的概念。古聲調「平聲」指聲調平直,沒有升降。而「仄聲」意會聲調曲折、傾仄。中古漢語有平、上、去、入四種聲調。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曲折變化,統稱仄聲。詩詞中平仄運用的格式,則稱為格律。如唐代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格律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可稱「仄起式五律詩」。
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