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甑”文言文意思
“甑”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甑”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zèng

“甑”字的古汉语解释

zèng

名词 古代做饭用的一种陶器。贾思勰《齐民要术·作酱》:“于大中燥蒸之。”

“甑”国语辞典解释

zèng

名词
古代蒸煮食物的瓦器,底部有許多小孔,放在鬲上,有如現代的蒸籠。《孟子.滕文公上》「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

“甑”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子孕切,增去聲。
說文甗也。
廣韻古史考曰:黃帝始作
韻會𩰿屬也。甗無底曰䰝。
周禮·冬官考工記陶人實二鬴,厚半寸。
量六斗四升曰鬴。
史記·項羽紀皆沈船,破釜,燒廬舍。
 又攀倒,草名。
本草綱目生郊野,葉如薄荷,治風熱。遇煩渴狂躁諸症,擣汁服,效。
 又集韻慈陵切,音繒。炊器。考證:〔史記·項羽紀皆乗船,破釜。〕 謹照原文乗船改沈船。

“甑”形意通解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