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文言文意思
“瓯”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甌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ōu
“瓯”字的古汉语解释
ōu
1.名词 盆盂类瓦器。《灌园叟晚逢仙女》:“或暖壶酒儿,或烹瓯茶儿。”
2.名词 古乐器。《文献通考·乐考》:“击瓯,以十二磁瓯为一桌。”
【瓯脱】匈奴语,边界屯守之处。
【瓯蚁】茶杯中的茶沫,代指茶。
【瓯臾】瓦器,比喻地势低洼不平。
“瓯”国语辞典解释
ōu
名词1.盆、盂等瓦器。《淮南子.說林》:「狗彘不擇甂甌而食,偷肥其體,而顧近其死。」 《水滸傳》第三二回:「烏皮卓椅,盡列著瓦缽瓷甌。」
2.喝酒、飲茶的碗杯。南唐.李煜〈漁父.一櫂春風一葉舟〉詞: 「花滿渚,酒滿甌。」
3.地名。浙江省舊溫州府的簡稱,即今永嘉縣。
“瓯”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烏侯切,音謳。說文小盆也。
廣韻瓦器正韻今俗謂盌深者爲甌。
爾雅·釋器甌瓿謂之瓵。
揚子·方言罃甈謂之盎,其小者謂之升甌。
又金甌。
唐書·崔琳傳初,明皇每命相,皆先書其名。一日書琳等名案上,會太子入,覆以金甌,曰:此宰相名,若自意之,卽中且賜酒。太子曰:非崔琳盧從愿乎。帝曰:然。
又韻會西甌,地名。駱越別種。
又東甌,閩中地。
史記·趙世家夫翦髮文身,錯臂左衽,甌越之民也。
註索隱曰:劉氏云:今珠崖儋耳謂之甌人,是有甌越。正義曰:屬南越,故言甌越。輿地志云:交址,周時爲駱越,秦時曰西甌。文身斷髮避龍,則西甌駱又在番吾之西南。
又東越傳乃立搖爲東海王,都東甌。
註索隱曰:姚氏云:甌,水名。永嘉記:水出寧城十餘里,去郡城五里入江。昔有東甌王都城,有亭,積石爲道,今猶在也。
山海經甌居海中。
註今臨海永寧縣卽東甌,在岐海中也。
又史記·滑稽傳甌窶滿篝。
註正義曰:甌窶,謂高地狹小之區,得滿篝籠也。
又史記·匈奴傳中有棄地,莫居千餘里,各居其邊爲甌脫。
註韋昭曰:畍上屯守處。索隱曰:服虔云:作土室以伺漢人。
又纂文曰:甌脫,土穴也。
又姓。甌冶子,吳人,善鑄劒。
又集韻於口切,音毆。西甌,駱越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