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文言文意思
“手”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手”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shǒu

“手”字的古汉语解释

shǒu

1.名词 人的手。

【又】动词 手拿着;手持。《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长镵,为除不洁者。”

2.副词 亲手;亲自。《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自笔录。”

3.名词 控制的范围。《毛遂自荐》:“王之命,悬于遂。”

4.名词 精通某种技艺或专门从事某项工作裙人。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

【手谈】下围棋。

【手眼】手段;技艺。

“手”国语辞典解释

shǒu

名词
1.人體的上肢。例: 「右手」「手腦並用」

2.從事某種事情或擅長某種技藝的人。例: 「水手」「選手」「國手」「高手」

3.做事的人。例: 「助手」「幫手」「人手不足」

4.技能、本領。例: 「在運動方面,他真有一手。」

5.作法。例: 「眼高手低」「心狠手辣」

6.二一四部首之一。

形容词
1.親手寫的。例: 「手諭」「手書」「手抄」

2.與手有關的。例: 「手杖」「手榴彈」

3.小巧的、便於攜帶的。例: 「手冊」

“手”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書九切集韻韻會正韻始九切,𠀤音首。
釋名須也,事業所須也。
急就篇捲捥節爪拇指
師古註及掌謂之
易·說卦艮爲
艮旣爲止,亦能止持其物,故爲也。
禮·玉藻容恭。
 又以執器亦曰
禮·檀弓王事也。子弓而可。
公羊傳·莊十三年曹子劒而從之。
 又司馬相如·上林賦熊羆。
擊之。
 又叶尸周切,音收。
焦氏·易林邑姜叔子,天文在。實沈參墟,封爲晉侯。
 又叶賞呂切,音黍。
郭璞·神噓贊腳屬於頭,人面無。厥號曰噓,重黎所處。
 又叶矧視切,音矢。
宋玉·笛賦延長頸,奮玉,摛朱脣,曜皓齒。
 又說文拳也。
正字通謂之拳。非卽拳也。

“手”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字畫出五指,象五指至手臂之形。

詳解:」甲骨文一般作「」,只見三指,後因「」多借用作連詞,因此另造「」字。金文「」多見五指,象五指至手臂之形。「」和「」(「」或「」)是漢字最重要的部件。《說文》:「手,拳也。象形。凡手之屬皆从手。𠂿,古文手。」按「」字字形與「」相近,兩者容易混淆,參見「」。另《說文》古文與戰國竹簡字形相近,可參看《上博竹書七.君人何必安哉甲本》簡9字形。

  金文「」用作本義,指人的手部,曶壺蓋:「曶拜手𩒨首。」金文多見「拜手𩒨首」一詞,傳世文獻如《尚書.周書.召誥》則作「拜手稽首」。「拜手稽首」是古代的跪拜禮,即叩頭至手,叩頭至地。又,字可通假為「」,卯蓋:「卯拜手頁(𩒨)手(首)。」「稽首」寫成「頁手」僅此一見,參見「」。另王臣簋:「王臣手稽首」,他器作「拜稽首」,「」當為「」的錯字。

  戰國竹簡「」亦用作本義,指人的手部,《郭店楚簡.五行》簡45:「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又《上博竹書七.君人何必安哉甲本》簡8至9:「傑(桀)、受(紂)、幽、萬(厲)𣩍(戮)死於人手。

  傳世文獻「」亦多用作本義,如《詩.邶風.擊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由人的手部引申有執持的意思,俞樾《古書疑義舉例》卷三:「執持於手即謂之手。《逸周書.克殷》:「武王乃手太白以麾諸侯。」全句指武王於是手執太白旗以指揮諸侯。

  另,便於手提的小巧的物件,往往也以「」來說明,如「手折」、「手冊」等。《明史.齊泰傳》:「又問諸圖籍,出袖中手冊以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