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文言文意思
“受”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受(简繁同形)
拼音:shòu
“受”字的古汉语解释
shòu
1.动词 接受;承受。《鸿门宴》:“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2.动词 听从。《陈涉世家》:“徒属皆曰:‘敬受命。’”
3.动词 遭受。《论积贮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4.动词 通“授”。给予;授予;传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生】禀性。
【受室】娶妻。
【受知】受人知遇。
“受”国语辞典解释
shòu
动词1.收得、接獲。例: 「受到優待」 、「受之有愧」 。唐.李白〈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纓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還留別金陵崔侍御十九韻〉:「三軍受號令,千里肅雷霆。」
2.容納、容忍。例: 「承受」 、「受不了」 。《易經.咸卦.象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 唐.杜甫〈南鄰〉詩: 「秋水纔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
3.被、遭到。例: 「受挫」 、「受凍」 、「受批評」 、「受驚嚇」 。
副词
中、適合。例: 「他說的話很受聽。」
“受”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殖酉切集韻韻會正韻是酉切,𠀤音壽。說文相付也。
玉篇得也。
易·旣濟實受其福。
詩·大雅受天之祜。
又承也。
李適之法觀禪師𥓓銘孰承最上,密受居多。
又盛也。
杜甫詩野航恰受兩三人。
又容納也。
論語君子不可以小知,而可大受也。
又正字通神呪切,收去聲。
詩·小雅投畀有北,有北不受。叶下昊。昊,許𠋫切。○按受字韻書無去聲。
又叶音暑。
張衡·誚靑衣賦晏嬰潔志,不顧景女。乃雋不疑,奉霍不受。
韻會毛氏曰:从𠬪从冖。俗或作𤓾,非。𤓾音胡到切,下从丈。
“受”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二「又」從「舟」,「舟」亦聲,象一手交付舟予另一手之形。「受」本來既表示授予,也表示接受。後來又增加「手」旁,分化出「授」表示授予義,而「受」則表示接受義。詳解: 甲金文從二「又」從「舟」,「舟」亦聲,象一手交付舟予另一手之形。「受」本來既表示授予,也表示接受。後來又增加「手」旁,分化出「授」表示授予義,而「受」則表示接受義。參見「授」。《說文》:「受,相付也。从𠬪,舟省聲。」後來兩手中間的「舟」形訛為「冖」形,故《說文》以為「受」從「舟」省。
甲金文表示授予義的例子如《合集》9649:「鼎(貞):今歲受年。」「年」表示禾穀收成,「受年」即祈求神祇授予禾穀豐收。又如免簋:「王受(授)乍(作)冊尹者(書)。」
甲金文表示接受義的例子如《合集》6223:「王伐𢀛方,我受又(祐)。」「我受祐」即我方受到保祐。又如頌鼎:「頌拜𩒨首,受令,冊佩㠯(以)出。」
戰國竹簡「受」同樣既表示授予義,如《郭店簡.唐虞之道》簡20:「廛(禪)也者,上直(德)受(授)𠭃(賢)之胃(謂)也。」又表示接受義,如《清華壹.祭公》簡10:「皇天改大邦[殷土](殷)之命,隹(惟)周文王受之。」
「受」又通「紂」,如《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42:「受(紂)不述亓(其)先王之道。」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尚書》『紂』字,《古文尚書》作『受』。」《尚書.西伯戡黎》:「祖伊恐,奔告于受。」孔傳:「受,紂也。」
文獻中的「受」又引申表示遭到、遭受。如《詩.邶風.柏舟》:「覯閔既多,受侮不少。」《戰國策.秦策》:「受欺於張儀,王必惋之。」
「受」也表示容納。《玉篇.𠬪部》:「受,容納也。」如《周易.咸》:「君子以虛受人。」唐代杜甫〈南鄰〉:「秋水纔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
「受」表示從師學習。如《史記.孔子世家》:「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漢書.宣帝紀》:「受《詩》於東海澓中翁,高材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