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文言文意思
“及”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及(简繁同形)
拼音:jí
“及”字的古汉语解释
jí
1.动词 赶上;追上。《殽之战》:“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2.动词 至;到;到达。《归去来兮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伶官传序》:“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3.动词 遭遇;遇到。《叔向贺贫》:“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
4.动词 推及;涉及。《齐桓晋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5.动词 来得及。《荆轲刺秦王》:“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又】名词 指充足的应付时间。《论积贮疏》:“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6.动词 赶得上;比得上。《邹忌讽齐王纳谏》:“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7.介词 等到;到了。《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8.介词 趁着。《子鱼论战》:“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9.介词 跟,与。《左传·僖公四年》:“屈完及诸侯盟。”
10.连词 和,与。《陈情表》:“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及”国语辞典解释
jí
动词1.到、到達。例: 「及至」 、「及第」 、「推己及人」 。《左傳.隱公元年》:「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唐.李頎〈送陳章甫〉詩: 「鄭國遊人來及家,洛陽行子空歎息。」
2.趕得上。例: 「及時」 、「及早」 、「來得及」 、「迅雷不及掩耳」 。
3.比得上。《論語.公冶長》:「非爾所及也。」 唐.李白〈贈汪倫〉詩: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4.牽涉、發生關係。例: 「波及」 、「涉及」 、「言不及義」 。
5.古君位傳襲制度中兄弟相傳。例: 「兄終弟及」 。《禮記.禮運》:「大人世及以為禮。」
连词
與、和。《書經.湯誓》:「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 唐.李白〈蜀道難〉:「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及”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其立切集韻韻會極入切正韻忌立切,𠀤琴入聲。說文逮也。从又从人。
徐曰及,捕人也。會意。
廣韻至也。
又韻會旁及,覃被也。
詩·大雅覃及鬼方。
周頌燕及皇天。
又增韻連累也。
左傳·隱六年長惡不悛,從自及也。
又兼與之辭。
左傳·宣七年與謀曰及。
又後漢·黨錮傳張儉等八人爲八及,言能導人追宗也。
又韻補叶極業切。
詩·大雅征夫捷捷,每懷靡及。
“及”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人」從「又」,象一人在前,後有一手捕捉,本義為追到人把他抓住。詳解: 甲骨文從「人」從「又」,會以手捕人之意。春秋金文「人」、「又」部件相疊,《郭店楚簡.唐虞之道》簡24即承此形而來,「人」字兩筆斷開,且下加飾筆。金文中秦公鎛則移「人」形於「又」上,戰國文字多與秦公鎛相似,或於「人」旁加飾筆。另金文或兼從義符「止」,戰國竹簡又疊加義符「辵」,因此有《上博竹書二.民之父母》簡12等字形。甲骨文、金文另有從「彳」的「彶」,與「及」同,參見「彶」。《說文》:「及,逮也。从又从人。乁,古文及,秦刻石及如此。𢎜,亦古文及。𨖷,亦古文及。」
甲骨文「及」用作本義,指追及、逮獲,《合集》490:「乎(呼)追羌,及。」全句指命令追趕羌人,逮住他們了。《合集》31798:「弗及」,即追不上的意思。又從逮獲引申為到達,甲骨卜辭常有「及某時」一語,「及」即到了。《合集》12160:「及今夕雨」,指到了今天晚上會下雨。
金文「及」用作動詞,保卣:「乙卯,王令保及殷東或(國)五侯。」白川靜認為「及」乃含有軍事意味之用語,這裏或為省及、巡視之義,指王命令保巡察已平定後的東國。蔣大沂則認為「及」指參與,全句指王命令保去參與聚集內外臣工的殷見典禮。另「及」用作介詞,指到了,中山王鼎:「隹(雖)有死辠(罪),及參(三)世,亡不赦」,即雖然有死罪,到了第三代,沒有不赦免的。「及」又可放在動詞之後,表示趨向,如中山王方壺:「以陀(施)及子孫。」金文「及」又用為連詞,表示與、和等意思,王孫𢍓鐘:「以樂楚王、者(諸)侯嘉賓及我父兄諸士。」
戰國竹簡「及」用作連詞,《上博竹書一.緇衣》簡3:「隹(惟)尹躳(躬)及康(湯),咸又(有)一惪(德)。」全句指我伊尹自身及湯,都有純一的道德(季旭昇)。「及」可用作介詞「到」,《上博竹書二.民之父母》簡12:「亡(無)聖(聲)之樂,它(施)及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