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文言文意思
“取”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取”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取”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割取。《周礼·大司马》:“获者左耳。”

2.动词 俘获;捕获。《李愬雪夜入蔡州》:“入蔡州吴元济。”

3.动词 攻占;夺取。《公输》:“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宋。”

4.动词 拿取;拿。《赤壁赋》:“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

5.动词 取得;获得。《谏太宗十思疏》:“岂之易守难乎?”

6.动词 提取;取出。《劝学》:“青之于蓝,而青于蓝。”

7.动词 通“取”,娶妻。《孔雀东南飞》:“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

8.名词 可取之处。《答韦立师道书》:“仆自卜固无。”

9.动词 择取;选用。《鱼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义者也。”

10.助词 用于动词后,无实义。《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蛙声一片。”

【取次】⒈随便;任意。⒉草草;仓促。

【取室】娶妻。

“取”国语辞典解释

动词
1.拿。例: 「取款」「各取所需」「探囊取物」 。唐.常建〈宿五度溪仙人得道處〉詩: 「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彈。」

2.得到。例: 「取樂」「取暖」「取信於人」

3.接受、收受。例: 「分文不取」《孟子.離婁下》「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

4.捕捉。《詩經.豳風.七月》「取彼狐貍,為公子裘。」

5.選擇。例: 「取士」「取景」「取道」「取名」《三國演義》第六三回:「統令魏延為先鋒,取南小路而進。」

6.求、尋求。例: 「自取滅亡」《文選.張衡.西京賦》「列爵十四,競媚取榮。」

7.迎娶。通「娶」《詩經.豳風.伐柯》「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史記.卷三三.魯周公世家》「莊公取齊女為夫人曰哀姜。」

助词
置於動詞後,表示動作的進行。唐.杜秋娘〈金縷衣〉詩: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名词
姓。如宋代有取希作。

“取”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七庾切集韻韻會正韻此主切,𠀤娶上聲。
說文也。从又耳。
玉篇資也,收也。
廣韻受也。
增韻索也。
禮·儒行力行以待
史記·魯仲連傳爲人排難解紛,而無也。
管子·白心篇道者,小焉則小得福,大焉則大得福。
 又韻會凡克敵不用師徒曰
 又前漢·王莽傳考論五經,定禮。
師古曰:,讀曰娶。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逡須切,音趨。
集韻慮,縣名,在臨淮。
 又集韻雌由切,音秋。
前漢·地理志𨻰留浚儀。
師古曰:慮,縣名。音秋盧。又音趨。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此苟切,音趣。
杜甫·遭田父泥飮詩今年大作社,拾遺能住否。呌婦開大瓶,盆中爲吾。感此氣揚揚,須知風化首。
 又正韻索也。
詩·小雅如酌孔
謂度所勝多少。
 又六書本義𦥔通用伸,伸通。訓索,轉聲,與娶趣字同。
 又古文奇字朱謀㙔曰:古文,疑當从与聲。人與而我也。

“取”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耳從又,象手持耳形,本義為持取。

詳解: 甲、金文從耳從又,象手持耳形,本義為持取。古時戰爭捕獲俘聝,割耳計數、記功,引伸為一切取獲之義。《說文》:「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禮》:『獲者取左耳』,司馬法曰:『載獻聝。聝者耳也。』」參「」字。

  卜辭有取得之義,如「取牛」、「取馬」;又從拿取引伸為嫁娶,乃「」之初文,如「乎取[酉大]女子」。參見「」。《詩經.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金文表示拿取、收取、選取等,如晉姜鼎:「取厥吉金」;又用為地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