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文言文意思
“券”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券(简繁同形)
拼音:quàn/xuàn
“券”字的古汉语解释
quàn
名词 契约,凭证。古代刻木为券,各拿一半,相合为信。《管子·轻重乙》:“使无券契之责。”
“券”国语辞典解释
quàn
名词1.古代的一種契約。例: 「鐵券」 、「買地券」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鄴下諺云:『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
2.具有價值,可以買賣、抵押或轉讓的票據。例: 「債券」 、「禮券」 、「證券」 。
3.可作憑證的紙票。例: 「入場券」 、「優待券」 、「購物點券」 。
“券”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去願切集韻韻會正韻區願切,𠀤音勸。說文契也。从刀,聲。以木牘爲要約之書,以刀剖之,屈曲犬牙。
釋名券,綣也,相約束繾綣爲限也。
史記·田敬仲世家蘇秦謂田軫曰:公常執左券,以責于秦韓。
又孟嘗君傳馮驩收責於薛,旣還,曰:臣合券焚之,市義而反。
韻會从刀,不从力。券,古卷字也。
“券”形意通解
略說: 從「刀」,「龹」聲,本義為古代用於買賣或債務的契據。詳解: 從「刀」,「龹」聲,本義為古代用於買賣或債務的契據。《說文》:「契也。从刀,龹聲。券別之書,以刀判契其旁,故曰契券。」《戰國策‧齊策四》:「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遍合。」
「券」可表示憑證。明高啟〈贈楊榮陽〉:「客中雖無錢,自寫賒酒券。」
「券」也比喻事情可以成功的保證。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序》:「稍為批評,以為操觚者之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