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文言文意思
“争”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争(简繁同形)
拼音:zhēng
“争”字的古汉语解释
zhēng
1.动词 争夺。《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2.动词 竞争。《论积贮疏》:“并举而争起矣。”
3.动词 争论。《<指南录>后序》:“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
zhèng
动词 规劝。后来写作“诤”。《后汉书·王充传》:“以数争不合,去。”
“争”国语辞典解释
zhēng
动词1.奪取、互不相讓。《左傳.隱公十一年》:「公孫閼與潁考叔爭車,潁考叔挾輈以走。」 《北史.卷二二.長孫道生傳》:「嘗有二鵰,飛而爭肉,因以箭兩隻與晟,請射取之。」
2.較量、競爭。《書經.大禹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3.辯論。例: 「據理力爭」 。《左傳.昭公六年》:「民知爭端矣,將棄禮而徵於書。」 《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此難以口舌爭也。」
4.相差、差別。唐.杜荀鶴〈自遣〉詩: 「百年身後一丘土,貧富高低爭幾多。」 《水滸傳》第六九回:「我這行院人家坑陷了千千萬萬的人,豈爭他一個?」
5.規勸。同「諍」 。《呂氏春秋.仲春紀.功名》:「關龍逢、王子比干能以要領之死,爭其上之過。」
副词
如何。同「怎」 。唐.韓偓〈哭花〉詩: 「若是有情爭不哭,夜來風雨葬西施。」 元.鍾嗣成〈一枝花.生居天地間套.梁州〉曲:「爭奈灰容土貌,缺齒重頤。」
“争”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側莖切集韻甾耕切,𠀤音箏。說文引也。从𠬪。
徐鉉曰音曳。𠬪二手而曳之,爭之道也。
廣韻競也。
書·大禹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又玉篇諫也。
又訟也。
增韻理也,辨也。
禮·曲禮分爭辨訟,非禮不決。
又姓。
正字通印藪有爭不識,爭同。
又集韻側逬切,箏去聲。義同。
又廣韻本作諍,諫諍也,止也。
孝經·諫諍章天子有爭臣七人。
韻會俗作争,非。考證:〔禮·曲禮非理不決。〕 謹照原文非理改非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