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言文意思
“正”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正”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zhèng/zhēng

“正”字的古汉语解释

zhèng

1.形容词 不偏;不斜。《谏太宗十思疏》:“惧谗邪,则思身以黜恶。”

2.形容词 正常;正当。《狱中杂记》:“今天时顺,死者尚稀。”

3.名词 规律;道理。《张衡传》:“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

4.形容词 公正;正直。《屈原列传》:“邪曲之害公也,方之不容也。”

5.形容词 作为主体的,与“副”相对。《狱中杂记》:“而十四司副郎好事者。”

6.副词 恰好;正好。《孔雀东南飞》:“便利此月内,六合相应。”

7.副词 表示状态的持续、动作的进行。《卖炭翁》:“可怜身上衣单。”

zhēng

名词 正月,阴历每年的第一个月。《诗经·小雅·正月》:“月繁霜,我心忧伤。”

“正”国语辞典解释

zhèng

形容词
1.合於規範的、合於法則的。例: 「正道」「正路」

2.不偏斜。例: 「正中」「正午」《論語.憲問》「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3.精純不雜的。例: 「純正」「正紅色」《韓非子.難四》「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菹,非正味也,而二賢尚之,所味不必美。」

4.「反」 相對。例: 「正面」「正方」

5.「副」 相對。例: 「正本」「正刊」

6.「偏」 相對。例: 「正門」「正廳」

7.「負」 相對。例: 「正數」「正電」

动词
1.修改錯誤。例: 「修正」「訂正」「糾正」《論語.學而》「就有道而正焉。」

2.整理。《論語.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 《隋書.卷五八.李文博傳》「夫清其流者必潔其源,正其末者須端其本。」

3.分析、明辨。《論語.子路》「必也正名乎!」

副词
1.恰巧、剛好。例: 「正好」「正是」「正中下懷」《北史.卷七〇.劉璠傳》「行本怒其不能調護,每謂三人曰:『鄉等正解讀書耳。』」

2.表示動作在進行的狀態。例: 「外面正下著傾盆大雨。」 《文選.曹植.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名词
1.長官、主事者。例: 「里正」「村正」《禮記.王制》「成獄辭,史以獄成告於正,正聽之。」

2.姓。如春秋時魯國有正常。

zhēng

參見「正月」 條。

“正”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韻會𠀤之盛切,音政。
說文是也。从止一以止。
守一以止也。
新書·道術篇方直不曲謂之
易·乾卦剛健中
公羊傳·隱三年君子大居
 又備也,足也。
易·乾·文言性命。
書·君牙咸以罔缺。
 又爾雅·釋詁,長也。
郭註謂官長。
左傳·隱六年翼九宗五
杜註,五官之長。
 又昭二十九年曰句芒,火曰祝融,金曰蓐收,水曰𤣥冥,土曰后土。
 又官名。
禮·王制史以獄成告於
鄭註,於周鄕師之屬,今漢有平丞,秦所置。
 又朼載也。
周禮·夏官諸子大祭祀,六牲之體。
謂朼載之。朼,亦作匕。
 又常也。朱子云:物以爲常。
 又人,尋常之人也。
書·洪範凡厥人。
朱子·語錄是平平底人。
 又定也。
周禮·天官宰夫令羣吏,歲會,月要。
,猶定。
 又決也。
詩·大雅維龜之。
 又治其罪亦曰
周禮·夏官大司馬九伐之法,賊殺其親則之。
之者,執而治其罪。王霸記曰:,殺之也。
 又直也。
易·坤·文言直其也。
爾雅·釋泉濫泉出。出,直出也。
 又平質也。
論語就有道而焉。
屈原·離騷指九天以爲
謂質其是非也。
 又以物爲憑曰
儀禮·士昏禮父戒女,必有焉,若衣若筓。
者,以託戒使不忘。
 又釐辨也。
論語必也名乎。
 又四月亦曰月。
詩·小雅月繁霜。
夏之四月,建巳之月。
謂之月者,以乾用事,純陽之月。
 又杜預·左傳·昭十七年註謂建巳陽之月也。,音政。
 又預期也。
孟子必有事焉而勿
公羊傳·僖二十六年師不反,戰不勝。
 又三
史記·歷書月,殷以十二月,周以十一月,蓋三王之若循環然。
後漢·章帝紀王者重三,愼三微。
,天地人之
 又人臣之義有六,謂聖臣、良臣、忠臣、智臣、貞臣、直臣也。見說苑
 又七,日月五星也。
書·舜典作七政。
史記·律書作七
 又八,謂八節之氣,以應八方之風。
史記·律書律歷,天所以通五行八之氣。
 又大品經說,曰見、思惟、語、業、命、精進、念、定。
王屮·頭陀寺𥓓文憑五衍之軾,拯溺逝川。開八之門,大庇交喪。
 又先,先賢也。
書·說命昔先保衡。
 又諡法。
汲冢周書內外賔服曰
 又與政通。
詩·小雅今兹之
禮·月令仲春班馬。皆與政同。
 又朝覲曰朝
左傳·文三年昔諸侯朝於王。
杜註朝而受其政敎也。亦讀平聲。
杜甫詩不見朝使。
 又姓。
廣韻宋上卿考父之後。漢有錦,後魏志帛。
 又複姓,漢有令官。
 又宗,星名。
甘氏星經在帝座東南,主宗卿大夫。
 又廣韻之盈切。
集韻韻會諸盈切諸成切,𠀤音征。歲之首月也。
春秋春王月。
公羊·穀梁傳註音征。或如字。今多讀征。
 又室之向明處曰
詩·小雅噲噲其
 又射侯中曰
周禮·夏官射人以射法治射儀,王以六耦射,三侯五。諸侯以四耦射,二侯三。孤卿大夫以三耦射,一侯二。士以三耦射,豻侯二
詩·齊風終日射侯,不出兮。
毛傳二尺曰
大於鵠,三分侯廣,而居一焉,其內皆方二尺。
 又儀禮·大射儀鄭註者,也。亦鳥名。齊魯之閒名題肩爲,鳥之捷黠者,射之難中,以中爲雋,故射取名焉。
 又與征通。
周禮·夏官諸子有兵甲之事,則授之車馬,以軍法治之,弗
,音征。謂賦稅也。唐武后作𠙺。考證:〔公羊傳·僖二十六年師出不出反,戰不勝。〕 謹照原文不出反改不反。

“正”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從「」,「」亦是聲符(徐在國、劉釗)。「」標示行程的目標或城邑,字象人以「」(趾)向目標前進,為「」的初文。本義是遠行,後多用來表示糾正、偏正之「」。

詳解: 甲金文從「」從「」,「」亦是聲符(徐在國、劉釗)。「」標示行程的目標或城邑,字象人以「」(趾)向目標前進,為「」的初文。本義是遠行,後多用來表示糾正、偏正之「」。

  甲金文或於字下疊加從兩「」。另西周金文「」所從「」或填實作一圓點,或簡化作一橫畫。春秋金文或加短橫為飾,與《說文》古文「」字形相同。《郭店簡.唐虞之道》簡3或於「」字上加注「」聲。《說文》:「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凡正之屬皆从正。㱏,古文正,从二。二,古文上字。𧾸,古文正,从一足。足亦止也。

  「」的本義為遠行,即象人以足趾(止)向預先想好的目的地進發,因此「」、「」的本義開始時並未固定在軍旅討伐之上,巡視邦國或郊野狩獵都可以通稱為「」(吳其昌)。唯後世多偏重於其征伐義。由於「」常常用來表示糾正和偏正的意思,所以加注「」旁分化出「」字(裘錫圭)。參見「」。

  甲骨文「」讀作「」,指討伐,《合集》6441:「今者王正(征)土方」,表示現在王要討伐土方。又用為紀時之辭,《合集》22723:「才(在)正月。」甲骨文中多見「正月」一詞,意即一年的首個月。「」或可用作地名,《合集》22246:「正受禾」,指於名叫正的地方接受穀子。又用作祭名,《合集》14315正:「正祖乙。

  金文「」讀作「」,指征伐。邐方鼎:「隹(唯)王正(征)井方。」另有「正月」一詞,表示一年的首個月,君夫𣪕蓋:「唯正月初吉乙亥。」或指官長,五祀衛鼎:「正廼(乃)訊厲」,全句指官長便問訊厲。毛公鼎:「無唯正𦖞(聞),引(矧)其唯王智(知)?廼(乃)為是喪我國。」全句指連官長也沒有聽聞過,難道君王會知道嗎?於是我國便滅亡。《爾雅.釋詁》:「正、伯,長也。」又讀作「」,指政令,大盂鼎:「于玟(文)王正(政)德。《釋名.釋言語》:「政,正也。下所取正也。」另「」又有考核之義,師遽𣪕蓋:「王𢓊(誕)正師氏」,指王考核師氏。

  戰國竹簡「」指正直,《上博竹書一.緇衣》簡2:「靜(靖)龏(恭)尒(爾)立(位),𡥆(好)是正植(直)」,意即妥善恭敬地擔任你的職位,並去親近任用正直的人。又用作「」,指征稅,《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36:「専(輔)為正(征)籍,㠯(以)正(征)關市」,指輔助征收稅項,以向通過關市的人征稅。又用作「」,指政事,《郭店簡.性自命出》簡56-57:「上交近事君,下交得眾近從正(政),攸(修)身近至仁。」全句指依循道德與上交往,即近於掌握侍奉君主之道;依循道德與下交往,能得到眾人的信賴,近於懂得妥善處理政務;以道德修身即近於仁德的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