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诤”文言文意思
“诤”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諍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zhèng
“诤”字的古汉语解释
zhèng
动词 以直言劝告,使人改正错误。刘向《说苑·臣术》:“用则可生,不用则死,谓之诤。”
【诤臣】直言劝谏的大臣。
【诤友】对人直言劝告的朋友。
“诤”国语辞典解释
zhēng
动词1.以直言糾正、規勸。例: 「諫諍」 、「力諍」 。《新唐書.卷一六四.崔玄亮傳》:「玄亮率諫官叩延英苦諍,反復數百言。」
2.競爭、爭執。《戰國策.秦策二》:「有兩虎諍人而鬥者,管莊子將刺之。」
“诤”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側迸切,爭去聲。說文止也。
韻會謂止其失也。
正韻諫諍,救正也。
前漢·王褒傳諫諍卽見聽。
說苑·臣術篇有能盡言于君,用則可生,不用則死,謂之諍。
又列子·湯問篇東北極有人,名曰諍人,長九寸。
又集韻通作爭。
孝經·諫諍章天子有爭臣七人。
又集韻韻會甾莖切正韻甾耕切,𠀤音爭。訟也。
後漢·劉聖公傳平理諍訟。
晉書·王沈·釋時論闒茸勇敢於饕諍。
註叶平聲。考證:〔說苑·臣術有能盡言于君。〕 謹照原書臣術下增篇字。
“诤”形意通解
略說: 從「言」,「爭」聲。本義是直言規諫。詳解: 從「言」,「爭」聲。本義是直言規諫。《說文》:「諍,止也。从言,爭聲。」桂馥《義證》:「『止』當作『正』,『諍』、『正』聲相近。《周禮.司諫》注云:『諫猶正也,以道正人行。』」例子如《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及其遇明君遭聖主也,運籌合上意,諫諍即見聽,進退得關其忠,任職得行其術。」《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然時因群臣諫諍,扶贊其義,并時密陳損益,不專導諛言云。」
「諍」從「爭」聲,在早期文獻中往往用同「爭」,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經傳通作『爭』。」如《戰國策.秦策二》:「今兩虎諍人而鬭,小者必死,大者必傷。」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齊王章(四)》第123-124行:「天下之兵皆去秦而牙(與)齊諍(爭)宋地,此亓(其)為禍不難矣。」「諍」表示爭執、爭奪。而「爭」也可表示勸諫、規諫。如《莊子.至樂》:「故夫子胥爭之以殘其形,不爭,名亦不成。」
《廣雅.釋詁四》:「諍,諫也。」「諍」和「諫」義近,但有程度上的差別。《荀子.臣道》:「大臣父子兄弟有能進言於君,用則可,不用則去,謂之諫;有能進言於君,用則可,不用則死,謂之爭。」(《說苑.臣術》的文句相近,「爭」作「諍」。)「諍」的程度比「諫」嚴重,往往是以死相諫,故《荀子.臣道》又言:「伊尹、箕子,可謂諫矣;比干、子胥,可謂爭矣。」比干因為勸諫紂王而被剖心,伍子胥則被吳王夫差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