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文言文意思
“权”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权”字

繁体:简化方式:符号化

拼音:quán

“权”字的古汉语解释

quán

1.名词 秤;秤锤。《论语·尧》:“谨量,审法度。”

2.动词 称量;衡量。《齐桓晋文之事》:“,然后知重。”

3.名词 权势;权力。《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量力。”

【又】有权势的。《报刘一丈书》:“日夕策马,候者之门。”

4.动词 代理;兼任。胡仔《推敲》:“时韩愈吏部京兆。”

5.名词 权变;灵活性。《谋攻》:“不知三军之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6.副词 姑且;暂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营前开了个茶酒店。”

【权变】变通;灵活处理。

【权首】主谋;首先起事的人。

【权时】衡星时势,即权时度势之义。

“权”国语辞典解释

quán

名词
1.古代稱測量重量的砝碼或秤錘。以鐵或銅製成。《論語.堯曰》「謹權量,審法度。」 《莊子.胠篋》「為之權衡以稱之。」

2.變通的理念。例: 「通權達變」《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儒林外史》第四回:「禮有經,亦有權,想沒有甚麼行不得處。」

3.勢力。例: 「權力」「大權在握」《文選.賈誼.過秦論》「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

4.因自然或人為環境(如法律規定)所產生的力量與利益。例: 「人權」「政權」「投票權」「土地所有權」

5.姓。如唐代有權德輿。

动词
衡量。《孟子.梁惠王上》「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副词
暫且。例: 「權充」 。南朝梁.沈約〈晉書選舉志九品論〉:「漢末喪亂,魏武時始創,軍中倉卒,權立九品。」 《水滸傳》第八六回:「盧俊義道:『軍士廝殺了一日,神思困倦,且就這里權歇一宵,暫停戰馬,明日卻尋歸路。』」

“权”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巨員切集韻韻會正韻逵員切,𠀤音拳。
玉篇稱錘也。
前漢·律歷志孔子陳後王之法,曰謹權量。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權輕重者不失黍絫。
 又經權。
易·繫辭巽以行權。
權,反經而合道者也。
 又平也。
禮·王制原父子之情,立君臣之義以權之。
 又權謀。
左傳·宣十二年中權後勁。
杜註中軍制謀,精兵爲殿。
 又權柄。
莊子·天運篇親權者不能與人柄。
 又爾雅·釋詁權輿,始也。
詩·秦風于嗟乎,不承權輿。
 又攝官曰權。
鼠璞權字唐始用之。韓愈權知國子博士,三歲爲眞。
 又國名。亦姓。
左傳·莊十八年楚武王克權。
韻會楚鬭緡尹權,後因爲氏。
 又與爟通。烽火也。
前漢·郊祀志上宿郊見通權火。
 又與顴通,兩頰也。
前漢·高帝紀·隆準註頰權,準也。
曹植·洛神賦靨輔承權。
 又說文權,黃華木也。
爾雅·釋草權,黃華。
六書故云以草釋木,似誤。○按爾雅木槿,木也,列之于草。殆未可泥。
 又集韻古玩切,音貫。木叢生也。考證:〔詩·秦風吁嗟乎,不成權輿。〕 謹照原文吁改于。成改承。〔後漢·郊祀志上宿郊,見通權火。〕 謹按後漢書無郊祀志。後漢改前漢。〔爾雅·釋草權,黃英。〕 謹照原文英改華。

“权”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是樹木名,但古書中不見此用法。「」多用其假借義,表示秤錘,即用來使秤平衡、量度物件重量的金屬錘,相當於後來的砝碼。

詳解: 從「」,「」聲。「」是樹木名。《爾雅.釋木》:「權,黃英。《說文》:「權,黃華木。从木,雚聲。」但古書中不見此用法。「」多用其假借義,表示秤錘,即用來使秤平衡、量度物件重量的金屬錘,相當於後來的砝碼。《廣雅.釋器》:「錘謂之權。」如《論語.子罕》:「可與立,未可與權。」朱熹集注:「權,秤錘也。所以稱物而知輕重者也。《禮記.大傳》:「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孔穎達疏:「權,謂稱錘。

  「」也泛指秤,即量度物體重量的器具。如《論語.堯曰》:「謹權量,審法度,脩廢官,四方之政行焉。」何晏集解:「權,稱也。《漢書.律曆志上》:「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

  「」作動詞表示量度。如《國語.周語》:「古者,天災降戾,於是乎量資幣,權輕重,以振救民。」韋昭注:「權,稱也。《孟子.梁惠王上》:「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知。

  「」引申表示衡量、比較。如《呂氏春秋.慎勢》:「權輕重,審大小,多建封所以便其勢也。《淮南子.要略》:「若劉氏之書,觀天地之象,通古今之論,權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

  「」表示平衡、平均。如《周禮.考工記.弓人》:「九和之弓,角與幹權。」鄭玄注:「權,平也。」北宋蘇軾〈上皇帝書〉:「古者建國,使內外相制,輕重相權。

  「」也表示權力。如《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既有利權,又執民柄,將何懼焉?《戰國策.秦策三》:「善為國者,內固其威,而外重其權。

  「」表示變通、權變,在古書中與「」(不變的道理)、「」相對。《說文》:「一曰:反常。」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權,又為權變之權。」如《公羊傳.桓公十一年》:「權者何?權者反於經,然後有善者也。《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趙岐注:「權者,反經而善也。

  「」表示謀略、權謀。如《左傳.宣公十二年》:「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後勁。」杜預注:「中軍制謀,後以精兵為殿。《荀子.王霸》:「故用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

  「」還表示暫代官職。《舊唐書.高祖紀》:「天策上將府司馬宇文士及,權檢校侍中。《宋史.李綱傳》:「積官至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

  「」可作副詞,表示暫且。如《漢書.王莽傳上》:「周公權而居攝,則周道成,王室安;不居攝,則恐周隊失天命。《文選.左太沖〈魏都賦〉》:「權假日以餘榮,比朝華而菴藹。」李善注:「權,猶苟且也。